近日彭博社公佈了新冠肺炎的國家抗疫排名(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在全球53個經濟體內,馬來西亞排名第29。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今年7月日本智庫也發表了各國的抗疫排名,馬來西亞在共49個主要國家或地區內拿下了排行第2名,僅次於台灣。但縱觀如今,不過前後5個月的時間內,馬來西亞的抗疫情況可謂是一瀉千里。
在這次抗疫排名中居首位的紐西蘭,即使其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為旅遊業,也在國內未出現死亡病例前就毅然決定實施全國封鎖。當其國內最大城市奧克蘭爆發第二波疫情時也持續嚴格封鎖,一直到確定12天內都無新確診病例出現才正式宣佈把防疫警戒降至第1級,但為了防止疫情再起,他們也絲毫沒有鬆懈。
反觀我國情況,在第三波疫情開始爆發時,政府卻仍然舉棋不定,不宣佈落實行動管制令,而人民也無關緊要,該旅行的旅行、該逛街的逛街,不知道的人看了還以為國內早已完全杜絕新冠肺炎了。
但現在即使雪隆區已落實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長達7周,疫情卻也完全不見好轉,反而是急速惡化,確診病例的數字一天天的上升,一天天在創紀錄。那麼此有條件行動管制令的意義到底何在呢?又是否應該檢討有條件行動管制令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控制疫情?
許多人會說,別再封了,別再落實行動管制令(MCO)了,繼續封下去很多生意都會倒閉,生活也會撐不下去的。但是不落實行動管制令,人們似乎不會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每天馬照跑,舞照跳,毫無防疫意識。
我國疫情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絕對不是政府或人民單方面的責任,而是全國人抗疫意識不足的責任。誰不想回到原來正常的生活呢,要想恢復,大家難道不是應該停止責怪他人,從加強自身的抗疫意識開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