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序一:为我们争口气
序二:森林中战士生活真实的叙写
自序
(序一)
为我们争口气
——洪楚廷
每个国家和民族,不论是和平发展或革命战争年代,都不断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尤其革命的大时代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很需要通过抽象和形象思维以整体地再现,丰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宝库,滋养当今与后代。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领导的40年革命斗争,通过合法、非法和和平与战争的形式,创造了许多可贵的斗争经验和树立了高贵的英雄榜样,特别是爱国为民和不怕苦不怕死的坚持长期奋斗的精神,很须要通过文学,尤其须要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从斗争的开展与结束后,我们通过抽象思维反映斗争是做得比较足,但以形象思维的文学,尤以小说再现武装斗争就做得很不够,还要由缺乏良心的局外人带头乱写。梁娇芳战友,这次出版《林中小说集》。这个小说集写活了,是有激发和感染力,更好地填补了我们的空白,为我们争口气,感到高兴和鼓舞。寄望今后有更多生气动人的创作,能相续跟随着面世。
(序二)
森林中战士生活真实的叙写
——田英成
热血儿女为理想的斗争,战士的枪声,热带雨林的艰苦生活,是这本小说集的基调。作者是一位参加过游击战争的女性,二十多年的森林生活确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同志们的牺牲,血泪的回忆,这不是可以编造的,而是作者所亲历亲闻的。
虽然文学创作小说中所呈现的故事人物情节不一定是作者亲历见闻,但如能亲身所历所见则更能显现其真实感。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写道:“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个拼湊起来的角色。”因此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源是复合的。
但本书作者森林中的战斗生活即是亲身经历,故事人物的刻划也就栩栩如生。《林海遗珠》篇中所述,有革命战士艰苦斗争,领导者的叛逃,-----女主角冬梅在森林中一百多天的艰难困苦,绝非虚构而可能是作者的亲历见闻。读后也就能更有感悟。
砂拉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展开的一场反殖反帝的武装斗争,历时数十年,可谓艰苦卓绝,悲壮惨烈兼而有之。这场森林斗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划上休止符,但这场斗争影响深远,特别对华人社会冲击尤大。因此后人应通过更多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学来展现这一时代场景风貌。诗巫友谊协会近期出版多本散文集与回忆录,记录这一时代,这是可为而应为之文字工作。
-----梁娇芳女士对文学耕耘有一份热忱,她以个人特殊的经历写出这本小说集,丰富了砂华文学。冀来日她能努力而更有收获,我期望着。是为序。
2011年4月杪
自序
梁娇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依然奋战在深山老林中的我发现部队和保干群众中有着越来越多的感人故事,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将这些故事记下来、传出去、传下去。然而,怎样去写这些故事呢?总觉得一般的报导形式不够说明问题。正巧同志中有人提出要写小说,心里为之一动,于是盼望着他们先动笔,以便参考,可是等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出版,就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以短篇《丛林里的枪声》作为开始。就这样,我把本身经历的和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故事,一一写下来。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向东北挺进的行军过程中写的。
1990年底走出森林后,只想把这些作品当作个人珍藏。但是当我看到两个连一天也没参加过砂拉越的游击战争的本地写作人书写有关山林游击队的小说。令人气愤的是,他们别有居心,极尽歪曲污蠛的手法,蓄意诋毁圣洁的深山老林和游击战士的形象。从那时起,我下决心要把过去写的小说,重新整理出版。
我虽然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女子,但是为了理想,与多少热血儿女一样,日日夜夜在砂拉越的处女林、再生林、山地森林、沼泽森林、木山开发林中穿梭二十二年,我踏遍拉让江流域、乌也河、沐胶河、达岛河、格闽娜河、峇南河、林梦河流域的大部分山山水水,也曾跨过汶莱边界,涉足印尼境内。二十二年里,见证了多少熟悉的面孔,为了祖国的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孙剑平(向东)、刘殿锐(胜意)、林贵美(怀全)、王天华(江涛)、江海佳(民军)、邓伦平(百炼)、等等,见证了多少壮士在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掩护战友,保卫领导的安全:蔡布家(纪平)、贝贵和(老班长)、朱宋盘(学恩)、沈秀琦(坚持)、潘启坚(反修)……等等,李碧云(小李)一个女同志,孤零零一人在深山老林里坚持了一百十一天,(请看《林海遗珠》)。我敢誇下一句,除了山地民族外,有谁能比我们更了解、更熟悉森林,又有谁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游击战士!!
我是个不善于编故事的人,所以我的故事都是写实的,甚至文中有些对白还是原文,如话剧《学恩之歌》中,学恩受伤后与小苗的对话都是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