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第六章:东北突击队的历史使命 1
一,筹建东北突击队
二,突击队首三年的具体任务
第六章:东北突击队的历史使命
东北突击队首三年工作报告(写于1987年中)
一,筹建东北突击队
1982年,北共中央二局作出向东北挺进的决议。
1983年10月,第三支队的俞诗东、梁娇芳上边区总部,会见洪楚庭书记,探讨有关成立东北突击队事宜,并探讨向东北挺进任务,出发时间及主要负责人选。一个月后,返回第三支队,著手筹建东北突击队。
1984年2月12日,在第三支队政委王连贵主持下,「东北突击队」正式成立。队员八位。委任正队长俞诗东(怀武)主管军事与主持工作计划、副队长李瑞金(武波)主管民族工作与协助军事、党代表刘华荣(星火)主管内部政治思想工作,以及詹雪娇(武英)主管华族群众工作、梁娇芳(青松)随队医生;刘赛风(兰青)卫生员、高夏远(怀学)担任第一尖兵、方孝章(耀武)第二尖兵。
成立突击队联欢会上,王连贵代表北共中央第二分局宣读对「东北突击队」首三年的战略任务。一,依据实际可能,对东北的重要地区进行战略侦察。二,根据实际情况,在恰当地区立下脚根。三,创设条件,以便迎接更多同志参加工作。
中央第二分局的指示,意味著这支八人之队伍,必须,一,在敌情、民情、地形三不熟的东北地区独立战斗三年,二,在三年内不但要保证队伍的安全,还要开拓第四省的阵地,以迎接更多同志的参予。
在我们前头摆著1970年,古春辉同志在美里副县实务地的鲁木坡牺牲,导致第一次武装开展第四省工作的失败;1973年,OMT武工队派出十四人武装工作队,在格闽纳河失利牺牲六个,跑掉一个,损失一半的事例。任务是艰难的,前途是难以预测的。需要靠队员们破斧沈舟的决心。因此,相应地向队员们提出:一,不管遇到多大危险与困难,三年内保证不私自离队,二,已婚同志三年内不准生育,(当时刘华荣、詹雪娇、俞诗东、梁娇芳两对夫妇的年龄已大而未生育),三,保证服从党的领导,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既使是这样苛刻的条件,每个队员都签下“军令状”。
1984年2月18日,在全军指战员热烈的鼓励与期望声中,八位突击队员仅带上数千元现款及每人数十公斤的粮食装备,踏上东北征途。
二,突击队首三年的具体任务
根据中央第二分局提出的战略任务,突击队分为三个阶段执行,每阶段为期一年。
第一年的计划是:对格闽纳河及布拉甲镇以西地区作战略侦察。并适当开展各族群众工作,同时搞一批战备粮。
有了1973年挫折和1980年胜利的经验,突击队顺利提前完成第一年预期计划。往返两次格闽纳河与达斗河流域,相当广泛宣传各族群众,搞到一批经济与相当数量的战备粮,开拓第一个华区阵地一实巴荷。并在群众帮助下,越过格闽纳河,到达都包河流域后,又倒回邦丹河某一木山作第一次为期半个月的休整。同时制定第二阶段的工作计划。
第二年侦察的范围是格闽纳河以东至峇南河以西的地区,这对突击队来说是全新的地区,也是三年任务中最关键的一年。突击队员们精神焕发,全力以赴,为了工作加速挺进的需要,队伍第一次作了一分为二的布署。由诗东带领娇芳、瑞金、赛凤四人一组去开展尼亚石山华区阵地,华荣带领雪娇、夏远、孝章一组坚持民族混合区及木山区活动,一方面继续进行经济与战备粮工作,一方面也起掩护华区一组的工作,为期一个多月。
两支队伍集合后,人员又作了调整,诗东、娇芳、雪娇、孝章一组再次深入尼亚石山,并在群众配合下,第一次到达实务地的加拉毕坡。经过多次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工作,华区一组开展了尼亚石山的尼亚路,沈庆鸿路,彭道生路,及实务地的加拉毕坡、鲁木坡(即古春辉同志牺牲的地区)的华区阵地,并在群众配合下,两次用汽车到美里市及船溪来奕地区作了初步侦查。而民族区一组同志也开展丁渣河、峇功河的大片地区及当地部份华、伊及少数民族群众工作。
1985年10月,两支小队伍集合后,目标指向丁渣河中段的一个烂芭木山,成功动员群众用两部挂尾车,连夜行驶近两小时,直插马鲁帝郊区丹章里蒙。上岸后,沿著群众大路步行约二公里,经过侦察,第二天清晨,突击蒲悦坡后山一户群众家。在那户群众热心帮助下,一天一夜连续拜访多户群众后,又转去上游另一华区。经过几天的连续工作,基本上掌握了马鲁帝区华族、伊班族及市区的情况。
完成对马鲁帝郊区、市区的侦察,队伍又折返都包河某一木山,进行第二次休整,并按原先计划作两年一次的选举。选出俞诗东为党代表兼主持工作计划。选出刘华荣为正队长,负责军事工作。其他同志的职位不变。在休整期间,同时制定第三年的工作计划。
总结前两年的工作经验,及对东北广泛地区的民情、地形、敌情的逐步了解,我们对完成第三年的计划充满信心。
休整结束,集中队伍向东南方向挺进,到达马鲁帝副县弄拉玛,联系拜访部份当地群众和木山后,队伍向北倒回马鲁帝华区,在上一次联系的群众的帮助下,又开拓了另一个华区,并安排两位同志在群众带领下到马鲁帝市区作初步的侦察。
完成第二轮华区工作,突击队员向自己提出一项特殊任务,出国去到汶莱做“亲善访问”。
对汶莱,除了从三邦(沙巴、砂拉越、汶莱)、地图上知道有一条马来奕河靠近马鲁帝外,其他情况可说是无所知。我们坚持发扬不怕艰险困难,勇创新天地的满腔热情,选择马来奕河尾地图上一红点作目标,对越过国界,往返路程可能发生的意外作充份估计。经过二十天的奋斗,终于写下北加人民军与汶莱伊班群众关系史上第一章。
完成“亲善访问”后,基本上也完成中央第二分局赋予突击队首三年的战略任务。突击队员怀著轻松愉快的心情,满载东北各族同胞对我军的友好情谊,奔向渴望已久与老区战友见面的联络点一Kakus河尾。
回程中,突击队员又安排两次特殊的“旅游”活动。一是花四天时间,登上仰慕已久的姆禄山顶(Mulu),把红旗插在美丽的砂拉越第二高峰顶上,二是花三天时间,游览婆罗洲第一大湖一布诺湖。(LoganBunut)为队员们留下一生中难忘,美好的回忆。这应该是北加人民军史上仅有的有计划的“旅游”吧?
1987年3月初,突击队员带著新添的些许白发,激动的泪花,以及东北群众的热情,在Kakus河尾预定地点,与老区派来的联络员李金焕等三位同志热烈握手,拥抱,为突击队首3年的使命划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