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第六章:东北突击队的历史使命 2
三,完成任务的策略战术和基本功
三,完成任务的策略战术和基本功
有了正确的政策,还需有符合实际的策略、战术和基本功。
以下简介有关的各方面情况。
A,工作策略
根据中央第二分局战略任务的精神,及突击队精干和新区“新”的特点,突击队采取机动灵活,忽南忽北,声东击西,迂回前进的策略,坚持以「秘密工作为主,公开突击为辅」避敌锋芒,保存自己,伺机出击的方针。
例如,在制定第一站的突击形式时,要考虑到第二站的目的和目标,充份估计第一站行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在选择下一站突击目标时,要总结,探讨前一站行动可能造成的暴露,并作出适当的防范。在每一阶段的行动结束时,一定要制造假象,模糊我们的前进方向。
欲搞大批粮食,需要上木山总站时,也采取较低调形式,即由少数人穿便装带著随身武器,选择恰当的时间,联络少数木山负责人,了解情况,搞好物源后,再由少数工友用车或船载走。这种形式既能在短时间内搞到大批粮食,又能减低暴露的程度,赢得时间,赢得主动权。
当连续多次活动,可能暴露行踪时,来个九十度,什或一百八十度的转向。因此,在首三年的活动中,虽然至少面对当局八次的“军事围剿”,每次动用的兵力都在五百至上千名,可是未曾大影响我们的工作计划。有两次在达斗河进行的“军事围剿”是在我们离开那地区半个月后才开始的。动用最多兵力范围最大的一次“围剿”,应属1985年初。当局动用一千多兵力,“围剿”范围东至峇功河,东南至丁渣河,西到达斗河,中心指挥部设在“邦当河”的“德”木山。围剿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当时,突击队员正在“邦当河”“德”木山不远处另一小木山营作第一年的休整。我们一边在学习整训内容,一边数著直升机频频调兵遣将,从头顶经过降落在四面八方,一天竟达二十多次,但却始终没有影响我们的整训计划。
两星期的整训结束了,当局的“围剿”还在继续,可是在广阔森林及群众的掩护下,突击队依然按自己的计划展开第二年的工作。
总之,有了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里。
B,政治思想工作
一支八人的小队伍,远离领导和老区战友,到地形、民情、敌情三不熟的地区去创业,三年时间内除要面对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外,还要面对和解决个人的生死、苦、家庭、爱情等的考验。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头等大事。
首先,突击队员是根据各方面工作需要,从各单位挑选出来,保证其素质的可靠性。
其次,出发前的动员会、告别会、及队员们签下的“军令状”,也起相当大作用。
出发后,规定每个同志都要写日记,每星期至少两篇,每个月召开一次探讨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月同志还要写一份思想报告;每星期至少各上一次政治课和军事课,除学习理论外,有的也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讨论、探讨,得到较好、及时的解决。
另外,每半年休整一次为期一星期,一年大休整一次,为期半个月。在休整期间,主要根据实际所需,对各有关的政治、军事、思想以至日常事务性问题给予探讨总结。在两次大休整时,还出版两期《挺进东北》特辑,特辑的内容全部收集自八位突击队员平时所写的日记、时事、思想报告、报导等等。既回顾一年来,同志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也总结了一年来各方面工作的经验,增加对新一年工作的信心。
C,动员群众,依靠群众
新区的群众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道的新区群众,他们对我军的认识很少,也未曾受到镇压。一般来说,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是友善、诚恳和热情的。另一种是来自老区的群众,分布在各木山区、板厂、农村。这些群众对我军的认识较多,有些甚至是久经考验的老保干、老积极份子。不论那种群众,只要我们能充份动员他们,恰当的“使用”,他们都可以作出许多动人的、积极的贡献。
比如我们多次用汽车到尼亚石山镇,实务地镇、船溪来奕(一个很靠近美里市的郊区)及美里市区作侦察,都是靠来自老区的群众协助;与不同地区的书信联络,甚至载个别同志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去与那里的同志见面,靠的也是来自老区的群众。
第一次要开展马鲁帝华区,工作前,我们只了解到峇南河的东岸有个“丹章里蒙”有数间小店,沿著小路可到马鲁帝巴刹,途中还会经过一些长屋和一个叫“埔悦”的华区有数十户华族,距离此华区上游数小时路程还有近十户的华族(即提供情报者住家)而对峇南河西岸的群众分布情况却很不明确。考虑到行军路程可能造成的暴露,决定突击丁渣河中段一个木山,尝试动员及寻求协助。经过宣传和了解,成功动员木山公司老板。由他亲自带三个工人,用两架挂尾车连夜驾驶近两个小时,到达“丹章里蒙”码头。上岸后,继续行走约二公里,估计已是埔悦坡的华区,时间已是凌晨三点钟,稍作休息。天亮后,先由两位同志拜访一户群众,在这户群众热情帮助下,一天一夜,我们有选择的连续拜访六七户群众,比较全面、具体了解整个马鲁帝市、郊区的地形、民情和敌情。
新区的群众第一要敢于动员和依靠。第二也要预防其不确定性,既是根据当地敌情地形估计万一暴露可能出现敌情的最快时间。而争取在这个时间之前离开,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总而言之,根据不同地区、民情、敌情,来决定动员和使用,依靠群众的根据,即所谓“适当”的含意。
D,搞粮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军中缺粮,不战自乱”,说明粮食对军事斗争的重要。可是突击队却是“粮草未备,兵马先行”,凭著随身带著平均不到二十公斤的米粮和一斤铁钉,就敢浪迹天涯,在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大地,创业三年。这不是突击队员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本事,而是具备艰苦奋斗不怕苦的精神和独特的搞粮方法。三年下来,我们不但丰衣足食,即使在当局“围剿”长达一至三个月的期间,也从未缺粮,还在二十多个不同地区囤集不同数量战备粮。
(A)向大地要粮
东北地区得天独厚,遍地森林(当时)经过1980年那次的侦察,发现不少地区长满“邦督树”。(一种像硕莪树的棕榈科植物)只要敢吃苦,改变几十年来吃饭的肚子为吃杂粮,带上一支手锯、斧头及一公斤铁钉,广阔森林里就有取之不尽的粮食。
遍地森林和人烟罕至的河流,也养育了数不尽的野兽和鱼鲜,更增添“足食”的保证。
(B)向木山公司要粮
向木山搞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突击木山总站,召集木山工友做宣传教育后,用木山的车或船,运走粮食、用品。这种形式是在不怕暴露行踪情况下使用。好处是既能一次搞大批战备粮,又能广泛宣传教育群众。二是与木山工友(一般是有驾车的工友)约定联络暗号。当他们发现联络记号,就会到约定地点见面,然后,按我们的需要载来粮食用品。这种方式通常是在需要保密和具备群众基础上采用。好处是既能频繁的接触群众,了解各方所需情况,也可积少成多的搞到所需粮食,物品。
(C)向华区和长屋群众要粮
这种形式只有在群众区活动时采用,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除少数他们主动献捐外,我们都用钱向他们购买路程所需的粮食及用品。在有群众基础的地区,才会根据群众的可能,拿钱叫他们采购较大批的战备粮。
以上三条是我们丰衣足食的法宝,总归一句话是“自立更生,依靠群众”。
E,过河
跨越东北近千里路,翻山越河在所难免。过河嘛,有桥过桥,无桥用船,(指不能涉水而过的河)本无什么稀奇。但在突击队越河史中却有一些值得一提的趣事。
(A)过格闽纳河
队伍第一次到达实巴荷华区,先联系西岸群众,基本上掌握了两岸群众分布情况及大部分群众的姓名,决定要过东岸去联系群众,根据已了解情况,选择要先拜访的群众住处,但我们对西岸初次接触的群众还不十分了解,不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去向,不敢向他们借船,怎么过河?最好办法是游水过河。
(B)“走”水过河
来到峇功河(Sg. Bakong)一条不大不小的支流,两岸距离大约近百尺阔。你说它是河,却见不到水流方向,你说它是草地,可一脚踩下去,水会没过你的头顶,原来它根本不是地”。想找一处能过河的地方,上、下流各侦察二公里,都是一个样。想用老办法,即用胶布,把装备包在“船”内推过去,但因为杂草丛生,却推不动。八条好汉都有十几二十年的军龄,都越过千山万水,就是没有遇过这样的“河”。要搭桥过去,却找不到这么长的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绞尽脑子,最后砍来大批的竹子,每数条绑成一排木伐,一段接一段的压在水草上,一次只能容一个人顶著背包装备,快速的踏过去。(因为速度越慢,木伐下沉就越深)这样一趟又一趟运完了装备,再“运”两个不会游泳的队员。
(C)游过峇南河
1987年初,完成汶莱“亲善访问”后,突击队员要倒回峇南河西岸与老区联络,为了避免行程的暴露,保证顺利的联络,决定回程的路线保持高度秘密。过河要保证秘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过河”。可是峇南河是一条好阔的河,而且是一条交通繁忙的河,载木艟舡,摩多船,挂尾车上上下下,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选择一处无人地带。白天就砍来八条大竹,到了晚上,先把胶布绑成两条“船”。放上装备,在“船”的两边,各绑上两根竹子,面上再插上一些草和树枝作掩饰,每条“船”带一个不会游泳的(各套上游泳圈手抓船沿),由三个推著“船”向对岸“游”去。有船经过灯光照射过来,就停止划动。等船越过后,再划著“船”缓缓前进,足足经历三十分钟,终于“游”过历来渡过的最阔的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