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特刊封面
特刊内页
目录
序
编辑组感言 - 我与友谊协会(刘素燕)、2022年特刊编辑感言(张晓君)
序
时光飞逝走进了2022年,这是咱友谊协会青少团创立二十周年的好日子,是该好好庆祝一番。可是直至年中,新冠疫情仍然严重,客观条件并不适合举办大型实体活动,决定以线上活动作为庆祝的主要方式,並出版一本纪念特刊,作为建团二十周年最好的献礼。
从特刊收集的相片与文稿中,很欣慰看到大批的青、少、儿在母会的关怀下,一步一个腳印的成长过程,既体现青少儿团整体的活力进程,給我们展现美好的回忆,也是激励着青少团前行的动力。
二十年对人類历史而言只是一小步,对人生却是一大步。二十年前几岁、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儿,如今都已步入青、壮年,都已是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己是家庭及社会的栋樑,有的更己参与社团或政党服务。大家雖各自一方,但还互相联糸,相互关心。
基于历史的因素,母会的会员大多己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为了公会能不失方向继续前进,希望经过二十年洗礼的,己成长的青少团员们,能勇敢的做个有抱负,有担当的好接班人。
蒙编辑部的邀请,谨以几句心里话与各位共勉,并为之序。
砂拉越中区友谊协会主席
谢水源
2022-11-03
我与友谊协会
总编辑 刘素燕
在我还未进入友谊协会办事处工作前,我是完全不认识也不懂友谊协会的。一直到我父亲让我去面试甚至后来正式进入友谊协会,我才知道友谊协会是个什么组织。当然对于父亲以前的经历也曾听他提起,可是也只是肤浅的知道罢了。
算起来自2005年12月开始到现在我已在友谊协会工作了十六年,从未婚至今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友谊协会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组织,因为这里的每一位叔叔、伯伯、阿姨对每一位小辈都有如对待自己的小辈一样,感觉很亲切也很感动。
友谊协会在我认识的社团里算是最“单纯”的一类社团,没有名利之争,纯粹的就属于一个大家庭、一个团体。当然在这里还是会有争吵,但这也只是对某些事的意见不合。更何况亲兄弟、一家人都还会有争吵,而且事后大家还是一样的有说有笑。其他有些社团对于利益、衔头、名称都太过重视了,这样反倒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
这次的青少团二十周年庆特刊由我负责特刊总编辑,说真的其实刚开始压力是超大的,总担心特刊会编不出内容。但是一进入工作就渐渐的没了那种紧张感,主要是有诗东叔叔的大力帮助。当然在这里真的要万分的感谢诗东叔叔,因为他帮忙把早前的会讯及特刊里相关的内容列出,还有从一整箱的相册中挑出可用的相片。这些都须要很大的气力及精力处理的,我自认是无法胜任的。整个过程中他还常常督促我们特刊的进度及适时提供些建议,让我们的编辑可以进行的更顺利。谢谢您~诗东叔叔!
接着就要将这些列出的内容,重新整理成电子文稿,在这个部分就有张晓君、陈筱晶与我一同整理让我的工作减轻太多了。处理中让我意识到原来青少团以前曾经有那么多活动,有那么多活跃的团员,而且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活跃在友协的活动中。可惜近十年来大家因为都忙碌在各自的学业、工作、家庭与生活,渐渐的疏远了……
虽然这次的编辑特刊参与的团员并不多,但其中还是有几位特别的组员我要特别感谢,如:~陈庥利,因为她有参与教会活动所以对编辑方面有很多的建议与设想。副编张晓君,她总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与建议。副编辑陈筱晶,她远在西马还会抽空帮忙特刊的系列工作和会议上的记录。
其外,前团长卢增和,他虽然不是编辑组员,但他却是慎重帮我确定及审核青少团历届团委。还有前团长郑新辉,他时不时会以讯息来询问进度。这些表现代表着他们对特刊的重视。另外,也感谢叔叔、阿姨们对特刊的支持与重视,特刊的征稿他们都积极的参与。很感谢您们,感恩。
2022年特刊編輯感言
副编辑 张晓君
大家好,我是2011年加入友誼協會青少團的張曉君。感謝這次特刊編輯組給我這個機會學習,在參與小組中我學習負責整理部分關於青少團的特刊資料,內容包括自2004年至2018年會所的常年活動,戶外活動,比賽,大型的週年慶典,一些小故事及創作。
裡頭有好些青少年的生活趣事及活動照片,過去沒有和大家一起成長,看回這些照片,那一年的面孔與現在我認識與不認識的他們,看着這些篇章讓我隨着也參與了大家的過去。這就是母會給青少團保留的回憶啊!
這裡記錄着這班青少團團員的友誼。也因為有着母會叔叔阿姨們的緣故,使我們後輩們則在這裡認識彼此。母會特別重視華人傳統節日,每逢過年團拜、中秋、慶典都舉辦聚會或聚餐,為的就是讓會裡的老老少少敘敘舊,也傳承前輩們的精神。青少團在這裡從一起玩、一起參與、一起做後台工作、一起策划,每一刻都是大家珍惜的回憶。
再次,這次的特刊就是把這份團結的精神保留著,也愿會員們多鼓勵子女來青少團參與互動,讓年輕人動起來,這樣會所將來也會生氣勃勃,有更多更多的篇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