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一生是学习和战斗的一生。他生前最后一篇论文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嘱:“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他自己经常是‘请教’马克思的。在革命最困难的转变关头,他,就去反复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而且难于脱手。”让我们像列宁那样刻苦地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吧!
欧植竹:要像列宁那样刻苦学习
作者:欧植竹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10-12 12:00:57
“他自己经常是‘请教’马克思的。在革命最困难的转变关头,他,就去反复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而且难于脱手。”这是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下的一段话。
事实的确是这样,列宁无论是被沙皇关进牢房,或是流亡国外期间,抑或是在战火纷飞以及革命转变关头,他总是一方面谆谆教导战友们挤出时间多读些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另一方面又以身作则,比别人读得多、学得好。在国外奔波的艰难岁月里,他几乎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既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研究、分析斗争形势及其发展的进程,同时又特别尊重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革命的首创精神,并且把这两者卓越地结合起来,完备而严整地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内容极其丰富,道理极其深刻,要真正学懂弄通它,决不是读一两遍就能奏效的,必须刻苦钻研,从各方面认真思考。他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决不能偷懒“走捷径”,而是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列宁在学习中养成了一种习惯:碰到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就打上特别记号或标出醒目的字句。例如他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就批有这样的句子:“注意:不清楚,回头再看!!”可见他学习的态度是何等认真!
列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的著作也正是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完美结合的结晶。他的《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写成,就充分说明这一点。这部书原计划写七章,最后一章即第七章“1905年和1917年我国革命的经验”,他没有按原计划写。因为十月革命临近了,列宁投身到实际斗争中去。他认为,此时“做出‘革命的经验’总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
列宁的一生是学习和战斗的一生。他生前最后一篇论文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嘱:“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可惜,原苏联一些窃居要职的马列主义的叛徒,把列宁的嘱托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不但不学习马列主义,而且还千方百计诋毁它攻击它。原苏联《真理报》主编维·戈·阿法纳西耶夫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他在苏联解体后写了《<真理报>总编辑的沉浮》一书,对苏联的解体进行了沉痛的历史思考。他写道:“在理论、思想和理想方面,我们几乎匆匆忙忙,像救火一样不由分说地加以‘改革’,——我们取消了研究苏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共产主义等等的学术机构和教研室。然而与此同时,在美国,所有这些都依然保存着,许多相应的教研室、研究中心仍在工作”,“我们遇到了惊人的悖论。事情竟然走到了这样一步,即我们的思想敌人在那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免遭我们这些‘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攻击。”(详见《中流》1994年第3期《最终决定胜负的毕竟是人民一一沉痛的历史思考》)
由此可以想见,原苏联之所以解体,正是由于一些所谓的“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采取冷漠态度甚至进行攻击诽谤,从而首先把人们的思想搞乱,进而把整个国家搞乱搞垮的。用维·戈·阿法纳西耶夫的话说是“这些危害极大的游戏把我国引上了‘绝路’。”
“前车覆,后车鉴。”原苏联的沉痛教训,对我们应该是有警示作用的。让我们像列宁那样刻苦地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吧!
(作者:欧植竹,又名欧阳植竹,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省文艺理论研究理事会理事,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郴州市文联原主席。来源:昆仑策网;本文原载《中流》杂志1996年第3期)
责任编辑: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