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及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刘镇东在5月14日由大同韩新学院、东方日报、Axismatics 学院联办的《尖峰对话》线上讲座会上点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他冀望国人能抛开种族意识,用马来西亚人的“公民”身份参政,而不是“种族”身份。
陈锦松:种族紧箍咒下的马来西亚人
无疑的,这是一个理想,是马来西亚人的愿景,但在种族意识高涨的今天,这个理想要全面落实,目前著实知易行难。
今天我国种族政党的存在,包括巫统、马华、印度国大党,他们必须个别寻求自己族群的支持,而在社会有限资源的掠夺下,政治人物为了获得广泛支持,必然会“取巧”贩卖种族危机来达到团结一族的目的,就如各族发扬本身母语教育并不伤害其他族群的“利益”,但总有种族主义者要挑起事端以满足特定的“种族”需要,他们会暗示其他族群语言文化的存在是要“挑衅”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
记忆犹新,2020年初发生在雪州蒲种一所国中的“灯笼事件”,清楚反映种族政治幽灵在我国盘桓不去。事缘在华人农历新年到来之际该校为了制造气氛,把灯笼张挂校园内。但土著权威党副主席莫哈末凯鲁指该校出现过多新年装饰,在凸显华人宗教庆典,此举等同在向穆斯林传教。
不知道该校校长是因为“恐惧”还是“怕惹事”,立马拆除灯笼装饰,结果引发社会哗然。过去12年该校如此布置都相安无事,此次却突然会对穆斯林产生“不敬”,这显示我国种族关系脆弱的一面,经受不起“挑拨”。
劳师动众
这等小事,竟然还必须惊动内阁部长总动员到该校作“解围”,重新把灯笼挂上,这不免太离谱了吧。此事何以不能由教育部一通电话打给校长就解决?
前去挂上灯笼的有希盟政府时任副首相旺阿兹莎,及多位内阁成员包括财政部长林冠英、通讯及多媒体部长哥宾星、外交部长赛夫丁、青体部长赛沙迪、首相署部长慕扎希、水源、土地及天然资源部长西维尔、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等,难道当时他们闲来无事,没有要务?还是必须放下手上要事,一同前往“现场”扑灭种族火苗?确保不会让选民把希盟骂翻天?
马来西亚70年代的舞龙舞狮也曾被种族主义者指证为太过“中国化”了,必须禁止。结果要“马来化”就得把舞龙舞狮改成“舞虎”,听闻后无不令人啼笑皆非,但却暴露种族主义者以通过“打压”其他族群文化来抬高自身文化的荒谬想法。文化的自然形成,绝不可能通过人为的“造假”而可以“深入骨髓”。
其实,我国文化、青年和体育部在1971年制定国家文化政策的目的就提到“塑造和巩固马来西亚国民身份”的指南,特别是通过文化加强团结及培育和维护国家认同。但在文化政策中却同时出现矛盾的“三条原则”作为指导方针:包括:1,国家文化必须以马来土著文化为基础;2,来自其他文化的元素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3伊斯兰文化是塑造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就是后来巫统领导的政府,一直没有放弃的“一种语言”的单元文化思维。追溯历史,前首相马哈迪曾提出“马来西亚民族”概念,就是把所有马来西亚公民一律平等化,以马来西亚身份为主的“马来西亚民族”,彼此之间不分种族、不分肤色,说马来语和接受马来西亚国家宪法为指导方针。
另一位前首相纳吉在2006年也曾指:“马来西亚民族”意指不再区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宗教、不质疑马来人特权和固打制政策等。
这两位领袖的“高见”,归根揭底,其实还是把“马来西亚民族”一统到“马来民族”的概念下,而不是各民族之间百花齐放,彼此自然融和,异中求同。
时至今天,马哈迪在退出巫统后创立的土著团结党也不忘突出“照顾马来人”的议程,而不愿成立多元种族政党。老马不是讲过马来人还不能接受多元种族政党,基于选举策略考量,土团党只收马来人入党。
马来人是不是“铁板一块”,还是“改变”已是必然?看来刘镇东是乐观,他指:“行动党走过了20年,从少数华裔支持我们,到多数华裔支持我们;从少数的印裔支持我们,到现在可能有7成半的印裔支持我们,这一条路如果再走10年,如果方向是对的,那行动党可以有4成马来人支持,就很了不起了。”
刘镇东补充:“我用20年的时间见证行动党从最低潮走回高潮,我想用未来的10年再去见证,行动党成为更多马来人支持的政党。可能吗?我觉得是完全可能。”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news/nation/2021/05/15/411518
无疑的,行动党在尝试努力打破种族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认识到行动党不是仅代表“华人”而是代表包括其中族群的“马来西亚人”。我们知道这条路荆棘满途,但我们不应退缩。
要成就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国人难道不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不必那么急于对行动党拨冷水或冷嘲热讽,而应给他们肯定的掌声,这是一条建国理想。
希盟过去22个月的执政,后来黯然下台其实充满戏剧性。至今还看不出国阵有诚意“脱逃”其腐败的历史,国盟通过后门夺权本质就缺乏政治正当性,现在疫情管控得又表现“一团糟”。希盟如果要能吸取过去执政的错误决策,重新出发,何尝不是选民未来希望之所寄?
通过政治实现“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其路漫漫,但我们总不能轻言放弃而让种族政治继续成为政治的主导,以致把国民团结推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