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来说,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日:马来亚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砂拉越于1963年7月22日独立,而沙巴于1963年8月31日独立。这些重要的历史日子如同个人的生日,不可替代。砂拉越的历史独特性和重要性不应被忽视。我们可以庆祝的最多是马来西亚国庆日,但那也应该是每年的9月16日。”
吴标生敦促砂拉越政府重新审视每年在8月31日庆祝马来亚独立日的做法
( 22 08, 2024)
(斯里阿曼22日讯)斯木省华总会长兼成邦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吴标生博士敦促砂拉越政府重新审视每年在8月31日庆祝马来亚独立日的做法,并强调该日子在砂拉越历史中是没有任何意义,且认为这样做只会误导砂拉越人民,削弱砂拉越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身份。
吴标生指出,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亚摆脱英国统治及宣布独立的日子。当时,马来亚的独立只涵盖玻璃市、吉打、槟城、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彭亨、柔佛、马六甲、吉兰丹、登嘉楼以及新加坡,而北婆罗洲(即现今的沙巴)和砂拉越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日子与砂拉越并没有关系。
他进一步强调,马来西亚联邦是由马来亚、砂拉越、沙巴和新加坡在1963年9月16日根据“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成立的。
“正确来说,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日:马来亚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砂拉越于1963年7月22日独立,而沙巴于1963年8月31日独立。这些重要的历史日子如同个人的生日,不可替代。砂拉越的历史独特性和重要性不应被忽视。我们可以庆祝的最多是马来西亚国庆日,但那也应该是每年的9月16日。”
吴标生认为,砂拉越政府应该将8月31日庆祝活动的资金用于发展砂拉越落后的基本设施,特别是那些仍然缺乏水电供应和网络设施的乡区。
“与其将资金用于庆祝一个与砂拉越历史无关的日子,不如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改善砂拉越人民的生活条件上,更好地服务于砂拉越的发展需求。”
他重申,马来亚与砂拉越虽然同属一个国家,却因地理位置、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生态。
“在马来亚,政治语言中充斥着“马来主权”、“社会契约”等概念,宗教牌也常被用作政治工具。然而,砂拉越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这个多元文化的邦,若有人试图高喊“马来主义”、“马来主权”或推行“伊斯兰国”理念,恐怕不仅会受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甚至有可能被驱逐出境。”
他也称,砂拉越的多元文化和宗教和谐局面深深根植于其历史和社会结构。砂拉越没有官方宗教,各宗教享有平等的地位,达雅人(占人口的45%)是最大的族群。经过几个世纪的通婚,族群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伊班人视马来人如舅舅,华人如爷爷,这样的家庭关系在砂拉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砂拉越华人从不被视为外来者,而马来人也不会将砂拉越视为马来人的专属领地。正是这种族群和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尊重,使得砂拉越没有如西马宗教局那样的干涉力量,宗教间的和谐关系得以维持多年。庙宇和基督教堂与回教堂毗邻而建几十年,彼此间和谐共处,这在砂拉越早已司空见惯。
他认为,砂拉越独特地位的另一个象征是其“总理”头衔,这在马来西亚其他州属中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砂拉越在1961年至1963年期间曾反对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甚至在各大城市爆发过反对马来西亚的示威活动。最终,经过谈判,在一系列承诺下,砂拉越才同意与马来亚联邦、沙巴和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联邦。这些承诺被写入“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MA63),其中包括砂拉越享有的广泛自主权。这些自主权赋予砂拉越总理更多的权力,使其在邦内的地位相当于“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