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讯息,美国制造业职位流失,加上贫富悬殊加剧,有4/5成年人一生人至少有部分时期面对失业、贫困、依赖救济金过活的财政困境,对白人的影响尤甚,突显经济恶化。曾几何时,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梦可能已成过去式。
美国梦碎 4/5人曾失业
(华盛顿30日讯)
美联社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职位流失,加上贫富悬殊加剧,有4/5成年人一生人至少有部分时期面对失业、贫困、依赖救济金过活的财政困境,对白人的影响尤甚,突显经济恶化。
曾几何时,亚洲、非洲的移民不惜千里迢迢赴美追寻“美国梦”。可是,随着经贸全球化和美国遭经济衰退打击,制造业的高薪厚职大幅流失,加上贫富悬殊加剧,令美国人的贫穷率不断上升。现在连找工作也有困难,更遑论向上爬,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国梦可能已成过去。
美联社跟GfK的民调显示,63%白人以“差劲”形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往经济不景,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主要是少数族裔,但现在情况逆转,白人陷入贫困失业的比率大增。
白人贫穷率大增
调查指,超过1900万白人的生活低于贫穷线,占全美国贫穷人口的41%,是非裔贫穷人口的一倍。
若将种裔分类来说,90%非白人在当前经济危机下感到不安全;但76%白人觉得在60岁前某一时期,要在失业、靠政府救济金过活一年或以上、收入低于贫穷线150%的贫穷边缘挣扎。
如果将所有种族计算在内,79%人面对失业贫穷,即5个美国人中,仅一人能幸免于难。
“美国梦已死”的证据,在美国俯拾皆是。早前底特律这个曾被誉为“汽车之城”的工业重镇宣布破产就是铁证之一。
美国制造业在二战后曾非常蓬勃,占全球工业出口50%,经济增长傲视全球,机遇处处,基层只要受教育、肯拼搏,不难力争上游找到高薪厚职晋身中产。但时移世易,美国经济不景,失业率高企,别说机遇,不少年轻人连稳定工作都找不到。
年纪大更易被裁
年纪稍大的人更首当其冲,由于他们薪酬偏高,往往是被裁的首选。
数据显示,35至55岁一群的“经济不安风险”不断上升,尤其是45至55岁人士,由1969至89年的11.8%,升至1989至2009年的17.7%。一生至少要穷活一年或以上的风险,更高达40%。
52岁的弗吉尼亚州妇人萨利尔斯,在昔日产煤城镇布坎南居住。目前她与男友靠卖蔬果维生,收入不够糊口,要靠申领救济金过活。
她坦言对子女未来很悲观:“我觉得经济会越来越差,你想求职也没公司请人,即使有工作,薪酬也不多。”
《纽约时报》报导指,居民收入流动性与所居住的地方竟有莫大关系。
在都市居住,或父母曾受良好教育和富有的一群,会较乡郊地区的人容易向上爬;反观,在贫穷人口高达30%的乡郊地区,年轻人容易辍学,少女更易未婚怀孕断送前程,令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随贫富悬殊加剧,研究预计到2030年,多达85%处于工作年龄的壮年人会坠进贫穷边缘。
哈佛大学专门研究种族及贫穷问题的教授威尔逊说:“美国是时候要明白,国内无论是教育、寿命到贫富的差异,越来越缘自人们的经济阶层。”
“隐形穷人”聚居乡郊
美国不少中产如今沦落变穷人,都羞于启齿拒绝求助,变成“隐形穷人”。在缺乏支援下,随时将贫穷延续到下一代。
“隐形穷人”主要聚居在乡郊,他们是低收入的白人。初时为逃避城市的高生活指数,迁居到市郊,主要聚居在东部阿帕拉契(Appalachia)地区、中西部前工业重镇以及密苏里、阿肯色及俄克拉何马州等乡郊地区。
这些地区在经济繁荣时,增长媲美城市,但是随经济下滑,乡郊机遇减少,结果在2000至2011年间,乡郊贫穷人口增加64%,增幅是城市的两倍。
扶贫金分配不均
根据联邦贫穷线,四人家庭每年总入息低于2万2314美元(7万1851令吉)已属穷人,即月入1918美元(6176令吉)。
数据显示,美国多达1900万白人活在贫穷线下,占全国41%,人数是黑人的两倍,他们大多从事零售及餐饮业等低收入工作,变成在职贫穷。
分析指,这些贫穷白人在经济繁荣时曾属中产,往往视领救济金为耻辱,宁愿节衣缩食也不愿求助。
联邦政府每年耗资820亿美元(2640亿4000万令吉)扶贫,但集中在城市,令乡郊居民无法得益,乡郊贫穷人口变相更难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