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惊动全球的巴士轮奸案,暴露出印度在“金砖四国”华丽外衣下的不堪:社会文化守旧、男女严重不平等、贫富悬殊、罪案频生、司法体制腐败落后。两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让印度积累经济发展所需条件,但殖民统治者藉加剧种姓宗教性别对立来巩固统治,也为无数性侵悲剧种下祸根。

  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提供3大有利条件:英语、铁路系统及承自英国的教育制度。然而,殖民统治也在印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令这个文明古国在语言文化、经济、司法、宗教乃至社区发展均难摆脱殖民背景的牵扯,形成今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景貌。

 

  掠夺文化 三成人活贫穷线下

     

  居印逾40年的塔利直指:“英国最具破坏力的遗产,是令一个针对殖民地而设计的制度,成为现时民主印度的核心。”英语优势固然是印度发展的宝贵资产,但在文化上,英语普及却蚕食了印度丰富的方言文化。

      

  英治下,本来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印度,变成以农业为主的低阶型经济体。1947年独立前,印度一直是英国廉价原料的来源地,这不但窒碍印度工业发展,亦将“掠夺文化”带到当地。从前英国人掠夺印度资源,今日印度人掠夺自己的同胞和国土:劫掠、贪腐、卖子脱贫、疯狂开发天然资源,都是“掠夺文化”的后遗症。

      

 

  19世纪法律偏袒性侵犯 害了女性

  据英国经济师推算,1700年印度占全球总收入达27%,但至1950年降至3.8%。去年有32.7%印度人活于国际贫穷线下,每日收入仅1.25美元(约9.7港元)。 

      

  虽然女性早已在印度政坛崛起,甚至出过女总理和女总统,但社会上女性地位仍然低落,童婚、杀婴、逼良为娼、家暴等非常普遍。经济发展为城市带来大批外劳,当中许多是文化较低的单身汉,成为性罪行的潜在威胁。 

      

  现时印度用以侦查和审判性侵案的《印度证据法》及《印度刑法典》,分别是1872年及1860年的陈旧殖民法律,与社会发展完全脱节。这些源自19世纪的法例量刑轻、偏袒疑犯(举证责任在受害者)、质证条款令判决耗时,均不利司法伸张正义。

 

  搞宗教对立 植历史疮疤

        巴基斯坦

  宗教方面,英国在20世纪初为遏止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故意离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双方矛盾以至宗教冲突成为印度历史一大疮疤。穆斯林在挑拨下极力争取建国,成为印孟、印巴分治的背景,两次印度次大陆分裂亦加深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对立。

      

  从印度民主发展史来看,首任总理、堪称该国“民主建筑师”的尼赫鲁从英国带回来的费边主义,因主张“大政府”的计划经济,在在左右了印度独立后的发展。另外,以孟买城市规划为例,因政府主张依循英国社区发展模式,于是限制建筑物高度,虽然出于好意,却因盲目追求“英式”发展,配套不足,反令孟买成为杂乱无章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