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相马哈迪前阵子出门逛街,感概商场内的“部份”餐厅只有华文和英文,没有马来文招牌,让他误以为自己到了中国。国家独立至今67年,我们却还在吵招牌有没有马来文,或马来文字够不够大,很显然是国家语言政策出了问题。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国家花了那么多心思和时间推动国语法案,马来语的使用却还是有那么多的纷纷扰扰?
一个没有马来文的招牌,一场没有理解的争执
曾丽萍
Dec 6, 2024 8:30 AM
【此城彼城】
前首相马哈迪前阵子出门逛街,回家后在面子书上分享逛街心得:一方面赞叹吉隆坡大型商场做得很好,一方面感概商场内的“部份”餐厅只有华文和英文,没有马来文招牌,让他误以为自己到了中国。
马哈迪这则涉及语言议题的贴文引发网民热烈回响,部份马来网民表达相同的担忧,担忧国语没有被好好尊重,马来文化将式微之类的;多数华人网民则认定老马在操弄种族主义,认为马来西亚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应该允许各种语文的使用。
在骂老马的同时,还是必须搞清楚一个事实,商业招牌的语文使用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到法律规范。依据《1982年联邦直辖区广告条例》及《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规定,商业场所招牌必须优先使用国语,其他语言允许被同时使用,但国语的字体要大于其他语文。按照法规,只有华文和英文的招牌,确实是可以被取缔的。
马哈迪言论一出,不晓得是配合还是巧合,近期吉隆坡市政厅积极展开取缔行动,开罚不符规定的商家。商家违法被罚无可厚非,但我们还是要问:这些规范是否是一种种族主义政策?
与其说这是种族主义政策,不如说是保护主义的政策。国家独立之初,马来社会对于自身文化、语言、宗教,乃至马来政治、经济地位的未来充满不安全感。因此,当时的马来政治精英坚持单一语言政策,坚持以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和官方语言,但由于无法立时完全取代英语地位,不得不将其与马来语同列官方语言,同时表明十年后检讨。十年过后,政府很快通过《1967年国语法案》,取消了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并在政府行政、教育、商业、社会各方面推动全面的马来语化。
国家独立至今67年,我们却还在吵招牌有没有马来文,或马来文字够不够大,很显然是国家语言政策出了问题。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国家花了那么多心思和时间推动国语法案,马来语的使用却还是有那么多的纷纷扰扰?
关注《当今大马》WhatsApp频道 随时接收新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