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参与反帝反殖运动的这一代人,有义务把过去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呼吁有关方面努力实现一下各点:
一、检讨英国殖民地主义者订立的政策和法令; 二、将殖民地政府的文件档案解密,让国人了解更多的真相,避免许多争议和猜疑; 三、停止歌颂和纪念殖民地主义者和为他们保驾护航者; 四、承认反帝反殖人士的贡献;五、全盘重写砂拉越历史,纠正亲殖民地主义学者的观点。那些参与反帝反殖运动者,应将经历记录下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为后人留下正确的资料。
*英国殖民地主义者与砂拉越关系的演变*
(我们对英国殖民地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信天*
*甲、先看一张图片和听一个小故事*
图片是去年拍的,故事则是我的亲身经历。
一、古堡重修设立詹姆士·布律克纪念馆事件
在古晋河畔,有一座古堡“玛格烈达堡”,这座古堡,是詹姆士·布律克用来对付反抗者的工具,紧扼砂拉越河咽喉,曾经荒废及多次修缮,一度是警察博物馆。2016年重修,并设立“詹姆士·布律克纪念馆”。在有关纪念馆举行开幕仪式当天,一群宣称是“砂拉越人后裔”(AWAS)的土著人士聚集拉布条,抗议美化詹姆士·布律克家族。
二、英国殖民地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有别
在好几年前,一位著名的反帝反殖斗士,在被英国殖民地政府驱逐出境33年后重返古晋,我采访他后,写了一片报导刊登在《国际时报》上,引起某方面人士的关注。一名年轻的立法议员告诉我,有人声称这位反帝反殖人士是不应该获准入境砂拉越的,并要了解我和他的关系。我请哪位立法议员转告两件事:
一、我是一名新闻从业员,和他只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当年他被英国殖民地政府驱逐出境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还没有读完初中二的学生,我和他没有特别的关系。我采访他所获得的资料,已经刊登在报纸上。
二、马来西亚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当年争取自治独立的反帝反殖人士,没有功劳,也应该有苦劳,为何要反对他访问砂拉越?何况外交部已经发出入境签证予他。当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方是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官员还是马来西亚政府的官员?马来西亚政府难道还要继承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政策对付反帝反殖人士吗?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些人对于英国殖民地主义者的认识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些人应该到古晋博物院公园去看看耸立在那儿的砂拉越英雄纪念碑。当年反抗詹姆士·布律克统治的仁达、沙立玛沙荷和王甲的雕像,都在纪念碑上。还有刺杀总督的罗斯里多比,也已经被追认为英雄,诗巫有一间中学以他的名字命名纪念他。当年参加北加里曼丹国民军反对马来西亚,并担任北加里曼丹合众国国防部长者,也曾经被委任为砂拉越的显要。
不要以为我上面所说的第二个例子只是多年前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有官员继承殖民主义衣钵,为马来西亚成立之前那些替殖民地政府卖命者歌功颂德,并为他们争取利益和荣誉。
在马来西亚成立55年后,仍然分不清英国殖民地政府、马来亚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仍然怀念英国殖民地主义者、仍然怀念詹姆士·布律克家族统治,那些纪念来自英国的殖民主义者的建筑物和道路名称还在继续使用,实在值得检讨。
*乙、殖民主义的兴起和终结*
殖民主义的定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殖民主义主要表现为海外移民、海盗式抢劫、奴隶贩卖、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等。
对砂拉越来说,这些表现方式,基本上都存在。
一、欧洲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催生殖民地主义
十九世纪前半期,英国人首先把蒸汽机和纺织机等广泛应用在生产上,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也造成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兴起,这就是欧洲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由来。于是出现了许多所谓“探险家”、“航海家”,到处寻找剩余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许多弱小国家和落后地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二、欧洲殖民主义者纷纷东来
英国工业革命迅速普及欧洲,英国、荷兰、葡萄牙、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向东侵略;不论是哥伦布、麦哲伦还是詹姆士·布律克,他们都是殖民主义者。詹姆士·布律克从汶莱苏丹手中夺取了砂拉越、荷兰人则占领了印尼、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英国人取得了新加坡和槟城,后来夺过马六甲合组成海峡殖民地。八国联军蹂躏中国,香港和澳门被英国和葡萄牙统治了一百年。英国和其殖民地,被形容为“日不落国”——太阳每时每刻都照耀着大英帝国的领土。
三、砂拉越人民反帝反殖运动从未停止
俗语说:“有压迫就有反抗”。砂拉越在汶莱统治时期,新尧湾马来人就反抗统治者的苛捐杂税。詹姆士·布律克夺取砂拉越后、马来人、达雅人和华人都奋起抗争,砂拓山之战、伯马鲁丁之战、石隆门华工事件,都是砂拉越历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上世纪初,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经传播到砂拉越,1927年前后,左翼思潮开始在砂拉越出现。中国抗日战争和砂拉越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期间,砂拉越的抗日斗争也开始了、筹赈会和反法西斯同盟以及抗日机工的活动,永留史册。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砂拉越期间,反抗活动从来不曾停止,十三太保刺杀总督事件和许多人被殖民地政府驱逐出境,就是铁证。
四、战后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
经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世界各地人民纷纷觉醒,反帝反殖运动风起云涌,民族主义抬头发展,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自治独立。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人民连成一气,呼声巨大,世界上的国家数目猛增。联合国也在战后成立了。
五、由詹姆士·布律克家族统治转变成英国殖民地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砂拉越满目疮痍,第三任拉者维纳·布律克因为家族恩怨和经济原因,把砂拉越“让渡”给英国。战后世界各地殖民地纷纷取得独立,砂拉越却由殖民主义者家族统治,变成由英国殖民部直接统治。1946年7月1日,詹姆士·布律克家族百年统治结束、砂拉越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以马来人为主的土著,开始了多年的“反让渡”斗争,有大约四百名马来公务员愤而辞职,三年之后,以罗斯里多比为首的“十三太保”,在诗巫刺杀了英国殖民地政府的第二任总督司徒华。
六、1960年联合国的结束殖民地统治议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殖民主义统治迫害的各地人民,纷纷争取自治独立,砂拉越的反帝反殖运动,在195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和1959年砂拉越人民联合党成立后,晋入高潮阶段。标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发展国际又好关系、促进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合作的联合国也在1960年通过了让殖民地独立的宣言。殖民主义末日到了。
*丙、新殖民地主义*
一、老牌殖民主义者改变统治方式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手法炉火纯青。其中惯用的手法是实施各种各样的法令对付反抗者、消灭民族文化教育、对各民族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离间民族关系等等,不一而足。当原有的统治方式逐渐失效后,改变统治手法便应运而生了。例如实施一些对殖民统治没有威胁性的有限度选举、培植他们认为可靠的代理人、合而治之等等。有些地方,虽然举行了选举,获胜的政党,却仍然不能成功组织新政府。例如当年的英属圭亚那和英国保护国汶莱。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总督虽然委任了首席部长,却没有放弃统治权(英国在1963年9月16日才放弃砂拉越殖民地的统治权),也是改变统治手法的一个例子。
二、日不落国夕阳西下
英国殖民主义者,不会忘记他们曾经辉煌的日子。在殖民地纷纷独立之后,仍然成立英联邦架构,意图将已经独立的旧殖民地牢牢控制在手中。然而,大英帝国仍然逃脱不了夕阳西下的状况。
三、政策不变,实质依旧的统治手法
世界上有些被占领的殖民地,从表面上看,新政府已经成立、领导人也更换了,但是原有的统治政策不变,殖民地官员仍然掌握重要的国家机器和行政权力。例如砂拉越在马来西亚成立之后,殖民地政府所实施的用来对付反帝反殖人士的数十条法令,基本上沿用;教育政策也没有改变;就是掌握警务权力的警察总监,也没有换人。而辅政司、律政司和财政司也保持不变。英国殖民地政府所成立的东南亚公约组织的军事力量,仍然操控在英国手中,并在砂拉越境内继续“执行任务”。当年人民反对马来西亚计划、指其为新殖民主义,看来不是没有理由的。
*丁、砂拉越人民在觉醒*
一、华人从侨民身份转变为砂拉越本土国民身份
砂拉越人民向来具有反抗压迫的传统,而且从来不曾停止。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殖民地时代,砂拉越人的国家观念还没有出现,华人以侨民的身份在本地谋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局势的改变,砂拉越华人身份认同开始转变,他们以本土国民的身份,投身反帝反殖运动,致力争取砂拉越的自治独立。他们认为生于斯、长于斯,应以砂拉越为效忠的对象。
二、反帝反殖运动风起云涌
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会感受到砂拉越人民风起云涌的反帝反殖运动,特别是砂拉越人民联合党成立以后。人们也不会忘记,在1963年那次分层选举,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和国家统一党组成的联盟,因民那丹(民丹莪)县议会一席之差,失去了赢取选举的机会。
三、反殖人士斗争成果被剥夺
我个人认为,马来西亚成立55年来,社会分裂仍然存在,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殖民地政府没有让砂拉越先行独立,而马来西亚政府也没有联合当年反帝反殖人士共同建设国家。许多反帝反殖、争取自治独立的人士,甚至至今仍然背负英国殖民地政府所强加的罪名。砂拉越在马来西亚早期的执政者,多数是当年亲殖民地政府的人士。这些历史事实,实在让人难以读懂砂拉越当年的历史。
*戊、马来西亚和英国殖民地主义者的关系*
早期马来西亚政府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关系是密切的,否则也就不能解释在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下的砂拉越和沙巴(当年称北婆罗洲)为何会被允许和马来亚及新加坡合并,由东姑政府来统治。
一、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
直到去年(2017年)8月31日,仍然有些人搞不清马来亚和马来西亚的区别。例如马来西亚六十周年的说法。马来西亚成立于1963年,何来60周年?再等五年吧。
马来亚自治邦成立于1957年8月31日,版图包括五个马来联邦(柔佛、森美兰、雪兰莪、霹雳、彭亨)、四个马来属邦(吉打、玻璃市、登嘉楼、吉兰丹)和两个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槟城)。而马来西亚是由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在1963年9月16日组成的。国庆定于8月31日,为东马人民诟病多年,9月16日却被忽略。时隔46年之后,2009年10月19日首相纳吉才宣布9月16日为“马来西亚日”,并在2010年开始列为公共假期。为何不将马来西亚成立日定位国庆日,也许只有当年的当事人知道。“巧合”的是,9月16日是新加坡前总理、资政李光耀的生日。
二、从五邦大合并到马来西亚13州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提出成立马来西亚计划,要实行马来亚、新加坡和北婆三邦(英国殖民地砂拉越、英国保护国汶莱、英国殖民地北婆罗洲)五邦在1963年8月31日大合并成为马来西亚。后来因为北婆三邦人民的反对和邻国印尼及菲律宾的对抗,并要等待联合国调查团的调查结果,成立日期改变。联合国调查团在1963年8月16日开始调查,结果在9月14日晚上十时半公布,但是各造已经在8月28日签署了马来西亚在9月16日成立的协议。此举显示不管联合国调查结果如何,马来西亚成立已经成为定局。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汶莱没有加入,五邦减成四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只剩下三邦。1976年国会修改宪法,把砂拉越和沙巴由伙伴改成州属,地位和西马其他11个州一样,砂拉越当时的24位国会议员,竟然无人反对。
三、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离去
马来西亚成立后,英国继续维持在东南亚的实力,包括军事基地。当年“红毛兵”、“辜加兵”的活动,就是明证。然而,日不落国的余晖不再,英马关系起了变化,1970年英国自远东撤军,英国资本也逐渐退出,英国殖民主义者终于离去,马来西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在砂拉越,1970年联合政府的成立和1973年反马武装斗争基本结束,马来西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己、结语* :
彻底摆脱殖民主义思想,走向真正独立自主
经过多年的磨炼和社会发展,马来西亚人民——尤其是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已经十分明确。我们是马来西亚公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将死于斯。那些极端份子动辄叫嚣说华人是外来者,叫华人“回去”中国,这是难以让人容忍的。在我们的观念中,中国只是我们祖先的发源地,正如马来西亚一些民族的祖先来自印尼(明南加保、西加里曼丹)和印度那样,无需违言。
社会的分裂、民族的隔膜,维权运动的持续,非国家之福。彻底清除殖民主义余毒,废除殖民地政府用来对付反帝反殖人士的法律法令;寻求国民和解;公平对待反帝反殖人士,共建和谐国家社会,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
我们认为,作为曾经参与反帝反殖运动的这一代人,有义务把过去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呼吁有关方面努力实现一下各点:
一、检讨英国殖民地主义者订立的政策和法令;
二、将殖民地政府的文件档案解密,让国人了解更多的真相,避免许多争议和猜疑;
三、停止歌颂和纪念殖民地主义者和为他们保驾护航者;
四、承认反帝反殖人士的贡献;
五、全盘重写砂拉越历史,纠正亲殖民地主义学者的观点。那些参与反帝反殖运动者,应将经历记录下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为后人留下正确的资料。
我们期待更好的明天!
稿於2017年10月15日 2018年4月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