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砂拉越各地,无论大小城镇,或是乡镇干榜,长屋,国小和国中纷纷设立,校舍“富丽堂皇”,软硬体设施齐全,国语教育普及性大飞跃!但同是一个“父母官”管辖下的另一方子民所面对的“待遇”适得其反,许多地方华小缺乏,学校设备陈旧,建设基金短缺,师资严重不足等等。
“既定目标”下的行政措施
五十年来,教育部在为实现“既定目标”下,在不同时期,“适时”的推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推进目标的最后实现。此且让我们回顾一下其进程:
1。1967年教育部宣布:没有剑桥文凭和马来西亚教育文凭(MCE)之中学生不准出国升学,以图阻断独中生升学之路。
2。1971年实行大学升学固打制,众多华裔和印裔生被堵在大学门外。
3。1972年“教育修正法令”:在1961年教育法令里增添第26条,“授权教育部长可解散津贴学校董事会”,国民型学校董事会权力受到进一步的侵蚀和威胁。
4。1977年砂拉越的英文小学改制为国小。
5。1981年推出“3M计划”,主张将华小之道德科等改由国小课本之翻译本,以及占一半之音乐(歌曲)采用由国小之歌曲翻译本,以图通过此来贯输道德观和文化价值观,改变民族思想意识。
6。1985年“综合学校计划”:将不同源流学校集合在同一校园内上课(兴建综合学校)。将同(统)化目标奠下基石。
7。不谙华语者出任华小高职:1987年10月,教育部派遣大批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出任华小行政高职,图以改变华小行政用语。
8。2000年“宏愿学校计划”:把两所或三所不同源流的学校,不分种族和宗教的学生在同一屋檐下上课;共同使用学校设施,如食堂、图书馆、礼堂等。美其名曰:“实现国民融合”,实为以实现同化目标。
9。2001年英语教数理。通过增加英语为媒介的授课时间而减少和削弱华文为媒介的授课时间。
10。《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华小第二阶段华语授课时限,再度侵蚀到华小特征。
上述出笼的措施或政策,每每遇到华教团体和华人社团强烈反弹下,当局就稍做些“妥协”或做些“修补”,以最终达到“先进两步,而后退一步,以缓和反弹,最后实现进一步”的目标。于是乎,这已成五十年来“施政”贯例了;人民也习惯了。
国语教育普及性和飞跃发展
五十年来砂拉越各地,无论大小城镇,或是乡镇干榜,长屋,国小和国中纷纷设立,校舍“富丽堂皇”,软硬体设施齐全,国语教育普及性大飞跃!但同是一个“父 母官”管辖下的另一方子民所面对的“待遇”适得其反,许多地方华小缺乏,学校设备陈旧,建设基金短缺,师资严重不足等等。更可悲的,做为三大民族中最大群 体的伊班族,原在1960年代初,在文化界人士努力下,采用了拉丁文字母并音创造了伊班文,可是当局不给予资助、扶植,如今不但没有了伊班语文教授,而且 似乎已被人遗忘了,现在社会上没有了伊班文(字)的踪迹。
在马来西亚成立五十年的今天,回头来看,在1963年7月9日在伦敦签署的“马来西亚协定”中之第3条关于教育条款中,“砂州政府持有小学教育的权 力”之条文而言,已被当局弃置予不顾。这就是说,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之主权与利益关系在过去五十年之演绎下,州政府拥有的主权已荡然无存。举凡迁校、建 校(增建)、拨款、师资培训和调配,均在联邦手中。
有资料显示:全马在1970年国小共有4277所,到了2004年增加到5713所;华小在1970年共有1346所,到了2004年减至1287 所;淡小在1970年共有657所,到了2000年减至527所。与此同时,1991年到2000年各源流小学拨款数额百分比:1991一1995年:国 小一89.72%,华小一8.14%.淡小一2.14%;1996一2000年:国小一96.54%,华小一2.24%,淡小一1.02%。我想数字会说 话说,我就简单地例举这些,就够了。
结束语:逆历史潮流而走的后果
单元文化教育政策已经走了五十年,当时空踏入廿一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的大气候下,多元文化早已风行,可是我们的统治“精英”仍然一意孤行,始终不放弃狭窄的单元主义和其政策。
母语教育是各族人民的基本权益,在我国华印族群为保留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却沦落为教育部长所“赐给”的“豁免权”。这项“豁免”一旦被拿掉,华印族群的母语教育就在我国国土上消失。
世界上凡是多元民族的国家实践证明,语文、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不但可充实文化艺术繁荣,创造丰富多采的精神财富与文明的同时,在民族平等下,且 可促成社会的和谐,以及各族群宽容与团结。相反的,在奉行单元主义和同化政策下,只能导致各民族间相互不信任和妒忌,影响社会和谐和各民族谅解团结。马来 西亚建国五十年历史进程,岂不是这样吗?走过了五十年后,下一个五十年如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