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丹莪最吸引人的地方,可能还是它的一片绿色世界。大路两旁,多是未经开发的青翠树丛。绿油油的,正是现代城市人所缺乏的大自然环境。虽然它也代表着落后,却不能否定了它令人向往的更广阔天空和自由自在。这样一处乡野和宁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方式。
民丹莪桔子節大遊行. 桔子燈籠,維妙維肖.
民丹莪桔子节看水上捉鸭
宁静小镇 民丹莪
Tuesday, 12 April 2011 23:00 图/文:林礼长
即使是在选举最炽热的这个时刻,当你来到这个拉让江沿江小镇时,你将感到惊奇,这里竟然有如沉睡中的“桔子”,平平静静,安安宁宁,人民依然在过着他们往昔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当然,这可能是表面的情况。在正午时刻来到这到这里,咖啡店永远都是那么三三两两的顾客。不多,也不缺。
■进入民丹莪市中心,一座牌子对你表示欢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和古色古香。
“民那丹”改名
华人使用“民那丹”,没有什么感觉,只有久远的亲切,和飞逝的往事。
在马来文,“民那丹”却代表着“动物”,因为Binatang正是这个地方原来使用的名称。为何使用这个名字?就很难查到了。总之,在使用了“民那丹”很多年后,当局决定更改过来,以Bintangor取而代之。
早年的岁月里,人们一直都以“民那丹”称呼这个地方。
因此,今日的“民丹莪”,也就是许多人童年时代的“民那丹”。名字虽然改变了,它的纯朴和宁静,至今没有多大改变。
不过,当然,它是在静静的成长之中,一些新住宅区也开始出现,只是没有那么的大规模和让人轻意感受到而已。
“桔子城”雅号
“民丹莪”又叫桔子城。
这里,过去在乡下地区,普遍种植着一种带着酸味的桔子或柑。
以福州人为主的这个小镇,桔子的名称,实与漳属人的柑,是同样的水果。
桔子或柑,也有很多品种。福州人统称桔子,漳泉人统称柑。
管他桔子或柑,总之,这里被称为“桔子城”,就是因为它盛产这种水果。虽然近十多年来,这种水果的销量受到其他更甜的品种所取代,它依然在乡下人家种植。
市面上是很少见到售卖,在诗巫和民丹莪之间的大路旁,却可以轻意的买到。许多路旁摊位都有销售这类桔子。
这类果子摊主,其实就是果农本身。他们一直以来就种有这种甜中带酸的桔子,也给路人提供一个“提神”的食品。
的确,民丹莪桔子对旅途劳累的游人,可以起着很好的提神功用。由于他够酸,只要三几片桔子落肚,包你即时精神百倍,可以继续行程。
民丹莪便是以这种桔子,做为它的市镇“商标”,桔子是它的标志。来到江边,便可以看到一粒大大的,青中带黄桔子,高高树立在江畔。
为何要将标志设在江岸边?或许好奇一族会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是交通上的因素。
过去,拉让江沿岸许多市乡镇,对外交通主要是水路。当年各类大大小小的艇只川行在拉让江各市镇,行程频密,搭客众多。
由于水上交通的方便,码头成为过去日子中的“交通枢纽”,人群主要的集散点。码头区也成为拉让江地区市镇的标志必然设置地点。
其他邻近市镇如泗里街,诗巫,加拿逸,去查看一下,它的市镇标志都设置在江边。
“红桥”最醒目
民丹莪,是座落在马拉端(Meradong)县区内的小乡镇。
这是为何,在这个地区的选区划分上,会有马拉端之称,而不是使用民丹莪的原因。
马拉端(Meradong),取名自一条拉让江的小支流。这条河穿入内地。由于它名叫顺溪马拉端(Sungai Meradong),所以马拉端这个名称,在当地也是相当普遍的称呼。
横跨这条河的一桥铁桥,由于油漆成红色,色彩鲜艳,因此也有“红桥”之称。一提到民丹莪红桥,几乎没有多少人不知道。
“红桥”,2000年开始建造。它是在第7个大马计划下,由砂拉越州政府建造的72公尺拱形钢铁桥。
这座桥的建成,缩短了民丹莪和泗里街之间的距离。在时间上,它也节省了整个钟头的车程。红桥的建立,也让那一带乡区,包括长屋居民,都获得了很大的交通方便。而在泗里街另一边,一座大桥也横跨过芽笼河,将两边衔接起来。
民丹莪最吸引人的地方,可能还是它的一片绿色世界。大路两旁,多是未经开发的青翠树丛。绿油油的,正是现代城市人所缺乏的大自然环境。虽然它也代表着落后,却不能否定了它令人向往的更广阔天空和自由自在。
这样一处乡野和宁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