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杰弗逊言行录,读至他的“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自由之树必需不时用暴君的血作养料”、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等警世醒人的名句,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美国游散记
春日登杰弗逊纪念堂
作者:黄新聪
华盛顿的潮汐湖畔,矗立着一座通体洁白,有着罗马万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的亭式建筑,这就是杰弗逊纪念堂。
这座高29.27米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是为纪念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功勋卓著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 · 杰弗逊(上图)而建。纪念堂1938年在罗斯福总统主持下开工,在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初建成,于同年4月13日杰弗逊诞生200周年向公众开放。
四月初,北美春天姗姗来迟,乍暖还寒,华盛顿的樱花迎春绽放,在樱花飘飞漫舞的时节,我们登上杰弗逊纪念堂,瞻仰这位受人爱戴的美国伟人。是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春风送暖,潮汐湖畔樱花烂漫,如雪似玉、绯红争艳;湖面上轻舟荡漾,燕鸥掠影,洁白无瑕的杰弗逊纪念堂倒影湖中,风景如画,秀色可餐。樱花丛林下,游人并肩接踵,踏青赏花。纪念堂旁的草坪人头涌涌,欢乐的人群喜迎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杰弗逊纪念堂气势恢宏风格典雅,外围共有54根花岗岩石柱,每根长约13米,重45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纪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状台阶,游人昂首仰望,门廊山墙上一组庄严的大理石浮雕映入眼帘。那是美国独立前夕,杰弗逊等5人受大陆会议委任,起草《独立宣言》的情景。年轻的杰弗逊站在中间,左右两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和《独立宣言》的另两位合作者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纪念堂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 6 米的杰弗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杰弗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 站在杰弗逊铜像前,我心中默默地念着他的名言:“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不由地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
托马斯.杰弗逊1743年4月13日 生于弗吉尼亚州的阿尔巴马尔,1826年7月4日在蒙迪卡罗家中与世长辞。这一天恰恰是美国《独立宣言》庄严宣布的50周年纪念日。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弗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主张人权平等、言论、宗教和人身自由。被认为是美国第一次革命的重要的革命理论家和代言人之一。在他83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当过弗吉尼亚州议会代表、州长、驻法国特使、第一届美国国务卿、第二任美国副总统和第三任、第四任美国总统。
杰弗逊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在野党领袖身份从执政党手中和平地取得政权的人。而在人们看来,他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却是他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民族的人民有理由解除与另一个统治他们的政府用于束缚他们之间的关系。它庄严地宣布: “我们认定以下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人人受造(注)平等。他们为上帝所造之始,就被赋予以下的诸种绝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寻。”历史的发展向人们展示:《独立宣言》是富于政治智慧,充满了历史远见,洋溢着灿烂文采的不朽文献。美国人民所以如此推崇杰弗逊,并不是因为他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而是因为他是美国民主传统奠基人,他的民主思想始终是美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推动力量。正是杰弗逊的人民主权主张在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实现,美国也因而走上了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而当年起草宣言时,托马斯.杰弗逊年仅33岁,他集一生自由民主的理念,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精湛的文学艺术功底,才思泉涌,一气呵成。
步下杰弗逊纪念堂,我们沿潮汐湖畔小道,随着并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观赏树型千姿百态,迎春绽放、雪白如玉的樱花,秀丽清新,令人不忍移步;远眺环湖争奇斗艳的樱花树,犹如山峦重叠,郁郁葱葱,秀色可餐的巨幅泼墨山水画;又见湖面碧波涟涟,轻舟荡漾,燕鸥飞翔,蓝天碧水,湖光山色,疑似人间仙境。此时,春风阵阵,拂面醒人,顿觉心旷神怡,胸怀舒畅,兴致盎然,感叹今日此行之不虚。
归后,夜读杰弗逊言行录,读至他的“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自由之树必需不时用暴君的血作养料”、“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等警世醒人的名句,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这些至理名言是杰弗逊语言的精华和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念,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注:“受造”又译“生而”
2013年4月9日夜与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