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文: 由于各个民族文化习惯不同,所以,对小孩子们的态度就不尽相同。其实,幼儿园女老师们也抱抱小孩子们只会增加亲切感,未尝不好,你们说呢?
一位九旬老人王鸣文的通信
5月26日通信。我曾经读过一篇外国小说“UNCLE TOM”。故事叙述一个很诚实,很善良,很爱护小孩(不论肤色)的黑人奴仆的一生经历。黑白小孩子们也都喜欢他,叫他“uncle Tom”。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给大家写信,也就自称“uncle Wen”。 告诉你们一件往事:当年我在悉尼时,早上振水和明英驾车送麦可(4岁多)去幼儿园,下午4点许,明英赶回来接麦可。后来我对明英说,由我来接麦可,因为她在北悉尼某公司上班,乘地铁和公交车赶回来接麦可,很不方便。于是明英带我去幼儿园,和园方负责人及女老师们打招呼,以后,由我来签字带麦可回家。过后园中男女小孩子们也认识了我,叫我UNCLE.我也喜欢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看着他们在露天场所玩耍,很有趣。我有时在室内,给他们折纸船和纸青蛙,他们很高兴,有的小孩看到父母亲来接,就把纸船和纸青蛙给他们看,他们也对我笑笑打招呼。 5月27日通信。再谈谈在悉尼幼儿园和我幼时见闻。上次我说过给那些洋小孩们折纸船,折纸青蛙玩,另外,我还给他们折纸帽子,纸飞机和纸球。我还教他们两人玩对吹纸青蛙,谁的青蛙翻身了,谁就输了。他们玩得很开心,女老师站在旁边看,笑笑。我还听到这些小孩子们对老师似乎直叫名字。他们回家临别时,女老师们都一个个抱了小孩一下,小孩子们会说再会,然后跟着父母亲走了。记得我幼时上砂拉越诗巫毓英女校办的幼儿园,对老师就叫某某姐。后来读小学时,对年轻的老师,也叫某某姐,只对年纪大的老师,才叫老师。后来我去圣心学校读英文,对授课的年轻洋修女们,就叫Sister。在上海我送伟华去幼儿园,小孩子们对老师都叫老师。我没有看到小孩子们回家时,老师们会抱抱他们。我想,由于各个民族文化习惯不同,所以,对小孩子们的态度就不尽相同。其实,幼儿园女老师们也抱抱小孩子们只会增加亲切感,未尝不好,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