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马半岛再次引发种族敏感的当儿,恰逢我国第一大节日开斋节的节庆,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展现我们的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精神。我们就像一家人,难免会有误会,难免会有分歧,但既然共同生根于此,希望各族之间能够放下自己的种族优越感,携手共建美丽和睦的家园。
今年的开斋节意义特别不一样
作者:渔夫
这两天适逢开斋节,我本身虽然没什么回教徒朋友,但我的父亲还有几位回教徒同事。因此,我就有幸跟着父亲到他的同事家里给人家祝贺,共襄盛举。
首先谈的当然就是食物。我去了四家的回教徒同胞家里,尝到的主食其实是一样的:竹筒饭(lemang)、马来粽(ketupat)、咖喱(kari)、仁当咖喱(rendang)、红咖喱(masak merah)。是的,每一家都提供这些主食,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吃。当然,每一家的做法可能稍微有些不同,味道也就因人而异。除了这些主食之外,主人家也会提供一些糕点及马来千层糕。
回教徒们庆祝开斋节的方式也似乎有些“汉化”的迹象。例如我去的其中一家,基本上是以红色来装饰家里,甚至放了好多的鞭炮。对于华人来说,红色代表吉利,放鞭炮也是华人新年的习俗,但我没想到回教徒也以这种方式庆祝开斋节。另外,在我去的另外一家,在临走之前主人家甚至给了我一个“青包”,里面塞了钞票,这根本就是华人新年长辈送给孩子的红包嘛!
在这里觉得有必要向大家澄清一点,那就是开斋节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属于马来人的节日,而是属于回教徒的节日。这也是为什么在本篇文章中我都用“回教徒”来取代一般上我们口头上称的“马来人”。只不过因为在马来西亚,绝大多数马来人都是回教徒,绝大多数回教徒又都是马来人,我们常将回教徒和马来人等同化了,所以自然而然的误会开斋节是属于马来人的节日。
今年的开斋节是特别有意义的一次节日。相信大家都知道的,最近马来西亚(特别是在西马半岛)开始有一些种族敏感问题。一名巫裔男子疑似想要偷手机,结果在逃跑途中慌张摔倒而被制伏,尔后带来至少6名巫裔同党向华裔店员寻仇,除了打伤人以外还砸毁柜台玻璃橱柜。随后这起事件不知怎么的越演越烈,最后引来约200位非政府组织人士聚集示威,最后甚至爆发肢体冲突,至此演变为种族纠纷。
事实上,这也不是西马半岛第一次的种族纠纷。种族关系之所以在马来西亚一直是敏感话题,无非就是因为当年1969年西马半岛爆发的“五一三事件”。根据官方阐述的历史内容,五一三事件是一次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造成百多人死亡。至此以后,国阵政府积极提高马来人的社会地位,除了紧紧掌控政治官位外,也大力扶持马来人的经济发展,让这个多数种族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最近,网络上也流传着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随着砂拉越离心运动愈发强烈,大家开始将西马半岛与砂拉越、沙巴的生活情况区隔开来。当西马布特拉再也的联邦政府在高喊“一个马来西亚”的当儿,似乎砂拉越沙巴才真正活出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真正含义。在这里,回教徒与基督徒之间和和气气,土著与华人之间也和乐融融。当西马发生种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时,大家都说“这不是东马会发生的事”。
当然,作为一个道道地地的砂拉越人,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有些夸张化了。你说东马华人对于土著真的一点歧视都没有吗?这还不一定。我们还是偶尔会认为土著就是懒散的一群,偶尔会带有鄙视性地戏称他们是“拉仔”……而西马半岛真的有如此紧张的种族关系吗?那也不见得。走进人群,走进巷道,也不难发现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华人与马来人处得非常融洽。
那么将砂拉越及西马半岛相比,我们的种族相处关系又有什么优势呢?我觉得可能还是历史因素所致吧。当初西马半岛受英国殖民政府统治,各族群分而治之,所以向来较少来往;砂拉越则是受英国拉惹王族统治,或许没有那般严格的分而治之政策。而独立以后西马半岛爆发过五一三事件,砂拉越则从没爆发过什么种族纠纷,所以自然而然的整体氛围就与西马半岛非常不同。
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正视,才能够引以为鉴,展望未来。在西马半岛再次引发种族敏感的当儿,恰逢我国第一大节日开斋节的节庆,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展现我们的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精神。我们就像一家人,难免会有误会,难免会有分歧,但既然共同生根于此,希望各族之间能够放下自己的种族优越感,携手共建美丽和睦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