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是早期砂拉越原住民常采用作编织手工艺品的材料,可编织成各式精巧的手工艺品。在虫蛇咬伤或遭草木割伤时,可用芒萁嫩芽捣烂外敷;芒萁嫩芽可食,茎部具芳香,嚼食有生津止渴作用。幼嫩茎叶切成段晒干后,亦可用来泡茶饮用,亦可入药。
芒萁骨祛瘀消肿
作者: 杨诒钫 摄影: 杨诒钫
乡野采风时常见到芒萁族群的大片生长,其家族势力庞大,分布地区很广,其适应能力极强,尤其在土壤贫脊浅薄的岩层里,又缺乏水分涵养,它都能快速生根攀爬。
它亦是山火灾后,急速复原的植物,具有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之功能,为向阳坡地的覆盖植物。
芒萁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散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鼻衄、肺热咳嗽、尿道炎、外伤、血崩、白带、虫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症。
解毒止血民俗植物
─────────────
芒萁骨亦称芒萁、小里白、小羊齿、山蕨、三叉齿朵、蜈蚣草、铁芒萁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蕨类。
一直以为芒萁是热带生长的蕨类。在中国的山路攀走时,发现当地也有不少芒萁的踪迹,唯不如本地芒萁大群落,漫山遍野地生长。
回来查出其原产地为热带、亚热带至温带地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蕨类。
.
芒萁喜欢生长在开阔、干燥、土壤层较薄且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是和一般蕨类最不同的习性。
其根茎可匍匐横走于土壤表层,生长快速,具有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之功能,也是火灾后可以急速复原的植物。
芒萁多为密密麻麻的长成一大片,故其生长的地方往往就没有其他植物生长。
刚冒出来的芽,好像卷曲的山羊角,样貌相当有趣,而已成长的羽状叶则像扇子一样的开展。
.
芒萁是早期本州原住民常采用作编织手工艺品的材料,是一种民俗植物;长长的叶柄,具有耐湾耐曲的特性,可以拿来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篮子或其他精巧的手工艺品。
根据熟悉伊班文化的一名朋友透露,现今年轻一辈的住民多移居市区,传统的手工艺编织也多半生疏或完全没有涉及,加上不如藤制品耐用,芒萁编织品终究会有失传的一天。
他说,芒萁也是民间的一种草药,长屋住民在山野采集或耕作时,常有虫蛇咬伤或遭草木割伤等事故,一般采用芒萁嫩芽捣烂外敷,其解毒、止血的效果良佳。
此外,芒萁嫩芽可食,是本地原住民采食的野蕨之一,通常氽烫后蘸以参巴等酱料食用。
其茎部具芳香,嚼食有生津止渴作用。幼嫩茎叶切成段晒干后,亦可用来泡茶饮用,亦可入药。
芒萁骨VS蔓芒萁
────────────
芒萁骨与蔓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 f.) Under Var. teaphylla)为同科同属同为蕨类植物,二者其实非常接近,应用亦相近,分别不大,亦常混淆,主要的分别在于前者在每一个分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后者则无。
也有一说,其实二者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如何,二者药用亦类同,应该在细节上计较。
蔓性藤本的芒萁,生性强健,能生活在向阳贫脊处;芒萁每每分叉的小羽片,很像一把一把的剪刀是她很大特征。而小羽片背面的圆形孢子囊堆,可清楚看见6-9个不等不具孢膜的孢子囊。
根茎发达,游离脉,不具孢膜,孢子囊群圆形排列在中脉两侧,在每个叶片的顶端有长着“休眠芽”,以后可萌生出新的叶轴与羽片,使叶片具有横向无限生长的能力。
叶柄长20-100公分,在叶轴、羽轴及小羽片的中轴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状的细毛,每一个二叉分枝的长度大致相同,羽片背面绿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