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新聪老师是印尼坤甸潮州籍归侨,回国前,在当地爱国侨报黎明报当电讯新闻记录员,1950年回国后,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在多家媒体担任采编工作,退休前是羊城晚报国际版主编。退休后笔耕不休,写了不少回忆早年印尼生活及回印尼探亲访友实地采访的文章,可读性超强,我们会陆续予以发表。
原创 | 达雅人——华人失散的兄弟(5-5)
逃日本”纪实:五、刀耕火种
2020-12-09
几天后,达雅头人派来了几位体壮力强的小伙子帮我们开荒,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我们要的那块地的灌木林砍掉,然后放火烧荒,并粗略的平整一下土地,以便我们种苞米。达雅人砍伐树林很有办法,只见他们先把灌木林中的几棵大树用籐条綑绑在一起,然后将这些大树砍倒,大树倒下再压倒附近的灌木林(当地人称为“矮青”),一片片灌木林就这样倒下去;不到几天的工夫,他们就将我们所要的几十亩地的灌木林全部砍光,之后又打了防火带,便完成任务,唱着达雅山歌回寨子去了。
刚好这几天天空晴朗,烈日当空,经过了一星期的酷日暴晒,被砍倒的灌木林树干、树枝已干燥,树叶也都枯黄。那几位达雅青年人回来“烧荒”了,他们在防火区内点燃起了熊熊烈火,仅用一天的时间,那几十亩灌木林地便成了 “火烧地”。带头的达雅人陪同我伯父廵查了“火烧地”,没有发现明火,于是信心十足地对伯父说:“头家,这一两天要下大雨了,雨过之后,你们就要抓紧时间种苞米;‘火烧地’最适合种苞米!”他说完后,便回山寨去了。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天一连三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家都有说不出的喜悦。这几天,我们在家里挑选苞米种子,准备好工具,只待天晴后去下种。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种植粮食,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达雅人种苞米的方法很简单,即前面一人用削尖的木棍一边走一边在脚下的“火烧地”捅一个洞,后面跟着一个小孩或妇女,往洞里扔几颗苞米籽,随后用脚一抹,将“火烧土”连灰带土覆盖在洞口,便大功告成。他们种的庄稼不用松土、间苗、锄草,更不必施肥,甚至种后连地都不必来看,只等120天后苞米成熟,背着篓筐来采摘苞米穗。这大概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中所讲的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吧。
雨过天晴之后,家里所有能参加劳动的人,全部出动种苞米。我们也学着达雅人的样子,大人走在前边用削尖了的木棍钻洞,小孩跟在后面下苞米种。大家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但没有一人叫苦,也没有人偷闲,都很认真地播种,不到三天的工夫,这二十几亩苞米地就种完了。“故雾巴厘”地处热带雨林区,阳光和雨水都很充沛,经常是白天烈日当空,夜晚又下起滂沱大雨,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三、四天之后,我们的苞米地冒出了一行行翠绿的小苗,但有的一穴两株或三株,有的地方却断苗。我们的堂伯——“潮州老农”任城伯很有农事经验,他要我们间苗,每个穴位只留住一株壮苗,多的一律拔掉;断苗的穴位则要求我们将间出的壮苗移植过来“补苗”。在旁观看的达雅人很不理解,说道:“你们把苞米苗拔掉多可惜,将来收成会减少的!”他们的道理是,“3”多于“1”,即使一穴三株的苞米结的穗比单株结的要小,但三穗小苞米总比一穗大苞米的量要多,因此他们从来不间苗。一个月之后,苞米苗已有一尺多高了,我们忙着锄草,达雅人也认为何必多此一举。他们说:达雅人种庄稼从来不锄草,这里的人从未见过锄头!他们播下种子后便万事大吉,只等三个半月以后来这“火烧地”收获庄稼。
“故雾巴厘”的猴子很多,猴群经常下山糟蹋农作物,尤其是当苞米穗灌浆的时候,每天清晨和黄昏,猴子成群结队来苞米地“啃青”,我们在地头打锣敲鼓驱赶猴子,达雅人更是反对,说下山来吃苞米的猴子都是“神猴”,它们是奉神之命来向我们索取食物的,如果驱赶它们,会惹神灵动怒!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竟然天真地说:“我们丰收了,当然要让出一些粮食给猴子吃,我们不能看着它们挨饿!” 达雅人种的庄稼很多都是让猴子、鸟雀糟蹋掉的,他们似乎也不心疼,反正“神猴”、“神鸟”还会留一些庄稼给他们的。
我们除了种苞米外,在屋前屋后和田头地尾也种了不少木薯、芋头、番薯等杂粮;杂粮当时是我们的主要口粮。但这些杂粮除种在住屋附近的,种在偏远地块的几乎都被野猪、野兔、猴子等糟蹋掉了,收获无几。
马都拉芋大丰收。
农田里的芋头。
木薯大丰收。
达雅人世世代代种苞米、木薯,从未种过水稻,他们再三断言, “故雾巴厘”的土质、气候不适宜种水稻。为了打破达雅人的传统习惯,我们决定试种一小块地的水稻,取得经验后,再扩大种植面积。刚从“唐山”来的任城伯是种植水稻的能手,便让他在山边小溪附近搞了一小块地种植水稻,每天都有几个年轻人帮他挖水沟、平整土地,建成阶梯式的水田。达雅人见我们种水稻,他们感到很稀奇,也很不理解,断言我们是白费力,一定要失败。任城伯在这块水稻试验地上是下了苦功夫的,从平整土地建水田,到育种、插秧、锄草、施肥每个环节,他都是一丝不苟地运用在潮汕地区的种植经验。他经常边劳动边向我们讲他在国内耕作的方法、经验;我们这些小孩也从他身边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
当年的6、7月间,我们的苞米地硕果累累,水稻也试种成功,达雅人以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丰收的粮食,有的人到我们的农田参观后,賛声啧啧,竖起大拇指说:“还是你们唐人有办法!”表示要学我们的耕作方法;但也有人摇头,认为我们这种耕作方法“累死人了”,说“故雾巴厘”有的是土地,还是广种薄收的老办法好;更有人说,何必为了多收几萝粮食,躭误了大家上山打猎,唱歌跳舞的时间呢!
达雅人老农妇。
按照当地达雅人的传统,“火烧地”的苞米收获之后,只能种些芭蕉或木薯、芋头等杂粮。但我们没按他们的传统习惯种植,而是在“潮州老农”任城伯的倡导下,将二十几亩地 “旱改水”种植水稻,由于有了试验田的成功经验,再加上任城伯的悉心指导,全家齐心协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终于在1945年春节前又获得了第二个丰收季节,收获的粮食足够我们全家几十人半年多的口粮。
我们种植水稻成功,不但使当地的达雅人咋舌,丰收的喜讯也传到老港的难民朋友那里去,有几户难民还专程来“故雾巴厘”参观我们的农田,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在轻风中掀起了一阵阵的稻花浪,无不激动不已,都表示要走我们的路,来“故雾巴厘”开荒种植。只因到了5 月初,徳意法西斯垮台,盟军也在太平洋战区发动反攻,盟军的大型轰炸机——“B29”和“B24”还几次轰炸了坤甸日本的军事设施——包括老港附近的“住友株式会社”的船坞,人们已预感到胜利在望,日本侵略者的日子不长了,因此才没来 “故雾巴厘”开荒种植。
我们在“故雾巴厘”一年多的生涯,即逃避了日本占领当局的迫害,又获得了较充分的口粮,更为当地的达雅人提供了种植水稻的经验。据说,50年代初,有人重返“故雾巴厘”,见到当地的一些达雅人也种起水稻来了。达雅人说,这是“逃日本”的唐人带来的种植经验,在“故雾巴厘”开花结果!(五.全文完)
祖先来自中国云南省
印尼米南加保人传奇
保持母系氏族社会结构的印尼米南加保人。
印尼米南加保族,人口约600万,占印尼总人口的3.4%,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米南加保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母系氏族社会结构的族群之一。米南加保人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省西部沿海的高原地区,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和杂粮,他们也善于经商,足迹遍布印尼各地。
风俗民情 古滇遗韵.
米南加保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母系氏族社会结构的族群之一。在印尼200多个民族当中,米南加保人显得格外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家庭和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他们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而且这些传统还隐约显现出中华文化的痕迹。
据印尼史学资料记载:公元前500年,米南加保人的祖先从中国云南省南迁,他们千里跋涉,历尽艰辛,经中南半岛、越马六甲海峡迁徙到苏门答腊岛西部地区定居。至今他们的很多风俗民情和生活习俗都可以在中国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找到。
2007年11月中旬,我在雅加达参加母校坤甸振强学校建校100周年校庆时,曾拜访印尼主流华文媒体《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先生,同他谈起印尼的米南加保族时,李总以肯定的口吻说:“米南加保人的祖先确实是来自中国的云南省,这在印尼的史学书籍里早有记载。”这位资深老报人说:米南加保人的体形、长相、肤色与华人相似,有刻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且才智聪明,富于创造性,善于经商理财,在这方面与华人有共同之处。
米南加保 胜利之牛
米南加保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很多美丽的神话和传奇故事。米南加保族名(Minangkabau)的来由,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印尼语中,“Minang”是 “胜利”之意;“Kabau”则是“水牛”。
相传古代米南加保族与邻族发生领土纠纷,众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双方各挑一头水牛,让它们相互搏斗,哪个民族的水牛被咬死了,哪个民族就算输了。邻族的首领挑选了一头体大力壮的水牛;而米南加保族却挑选了一隻饥饿而犄角锋利的小牛仔。两牛上场对阵,小牛仔见到那只肥壮的母牛,就直奔过去找奶吃,小牛仔找到了母牛的乳房,然后仰头就吃奶,大水牛毫无防备,小牛仔犀利的犄角一下子戳进了它的肚子,这只大水牛倾刻倒毙在地,小水牛为米南加保族赢得了胜利!
米南加保人以一头吃奶的小牛打败了对方的一头大母牛,获得胜利,因此尊牛为圣,从此自称为“胜利水牛族”。这就是米南加保(Minangkabau)族名的由来。这个故事反映了米南加保族的勇敢、机智和善于斗争的精神。
米南加保人的另一个标志是牛角屋顶建筑。这种建筑的造型非常夸张,两个高耸的牛角般的屋顶极富个性。米南加保人似乎与牛有不解的渊源,他们不仅将屋顶设计为牛角,而且还定期举行赛牛活动。赛牛的场面非常壮观,骑手站在一头牛拉的耕犁上面,双手持缰,口咬牛尾,没有安全防护,驾着牛狂奔在泥泞的水田里,奋蹄向前的耕牛卷起的泥浆纷飞四溅,如雪花般飘落,几乎遮住了人们的视线,但骑手全然不顾,只是一味拼命地赶牛向前冲刺,那激烈的场面引得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扑捉镜头,很多人的作品因此获得国际大奖。
象征米南加保人荣誉的牛角屋顶建筑。
米南加保人牛角屋顶居家。
在牛角屋顶居家室内的米南加保族男人。
在牛角屋顶居家室内的米南加保族女人。
居住在农村的米南加保人。
民族文化 丰富多彩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在米南加保人的社会里,女人掌握经济大权,母亲是一家之主,支配着家庭的劳动、财产归属、儿女婚事等各方面的主宰权。女儿是家庭财产继承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米南加保人已逐渐转向父系氏族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米南加保人已逐渐转向父系氏族社会。
米南加保人的婚俗独具特色。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结婚不是男人婜妻子,而是女人娶丈夫。女方婚前需备一笔数目可观的礼金给男方作聘礼,男方要送女方一把尺子,请女方为其缝制衣服和鞋子。婚礼极其隆重热烈,新娘和新郎穿着光鲜耀眼的服装,戴上各种珠宝饰物,由亲友簇拥着举行婚礼。婚后夫妻都保留原姓,子女则随母姓。
英姿飒爽的米南加保族妇女。
盛装打扮的米南加保族女青年。
米南加保族农村少女。
米南加保人的传统婚饰。
米南加保人的婚礼。
米南加保人传统舞蹈“盘烛舞”。
米南加保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例如用芦苇编制的钱包和形形色色的小动物,令人赏心悦目;米南加保族的银制品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手艺精湛,造型秀丽高雅,无论使用还是欣赏,都能让你心满意足。此外,铜器、贝壳手工艺品、风筝雕刻品、编织品以及牛皮木偶等,也很能表现米南加保族的文化风情。
重视教育 人才辈出
米南加保人勤劳勇敢,才智聪明、性格开朗,素有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开拓精神,族人又重视教育,因此人才辈出。米南加保人虽是山居部族,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米南加保人无不以此自豪。米南加保族人口虽只佔印尼总人口的3.4%,但在印尼的各行各业中举足轻重,尤其在政界中更造就了不少“治国精英”,在印尼历届政府中有很多总理、部长乃至副总统都来自米南加保族。作为少数民族的米南加保人为印尼的国家建设、政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初,雅加达出版的两家著名杂志《时代周刊》和《论坛周刊》,在评选对印尼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前十位“世纪人物”中,就有6位米南加保人。其中有印尼开国元勋、同苏加诺总统共同签署《独立宣言》的副总统哈达;印尼开国英雄、印尼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马拉甲;印尼前政府总理、社会党主席苏丹•沙里尔;前印尼政府总理、玛斯友美党创始人穆罕默徳•纳席尔;印尼铁腕将军、国防部长纳苏蒂安等。
印尼开国元勋、副总统哈达 印尼铁腕将军国防部长纳苏蒂 印尼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马拉甲。
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印尼境外的米南加保族后裔,也对所在国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新加坡第一位总统尤索夫•伊萨(任内为1965年—1970年),新加坡国歌的作者朱比‧赛,都是米南加保族的后裔。
米南加保人善于经商理财,擅长做生意,在这方面堪与华人媲美,他们的踪迹遍布印尼全国,很多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商人都出自米南加保族。在文学方面,米南加保族也独树一帜,他们为印尼的现代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马拉鲁斯里、 阿都拉姆伊斯等都是印尼文坛的佼佼者。在餐饮业、媒体、医疗保健及纺织、贸易等领域,米南加保人都占有重要地位。
米南加保人还擅长烹调,其饮食文化为国人所称道,他们开的巴东饭店遍布全国城乡。米南加保人的“巴东咖喱”在印尼首屈一指,饮誉印尼和东南亚各地;“巴东菜”已成为外国游客到印尼旅游所必尝的美味佳肴,是印尼旅游餐饮业的一大招牌。
米南加保人好客,在款待客人时总要摆上各种美味佳肴请客人品尝。
遐迩闻名的巴东鸡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