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遍布全球的遗产地愈发受到关注,与旅游的关系也日益紧密,遗产旅游渐渐开拓人们的视野。
尼亚国家公园申遗,正符合遗产资格所需的10项“突出普遍价值(OUV)当中的其中两项,即文化及自然遗产优势,当局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尼亚国家公园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而目前该项申请仍处于审核及批准阶段。
考古改写东南亚人类发文明史 尼亚公园加快申遗步伐
2023年8月20日
世界遗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遍布全球的遗产地愈发受到关注,与旅游的关系也日益紧密,遗产旅游渐渐开拓人们的视野。
世界遗产地大都具有罕见的自然美、历史或文化艺术价值,成了某种文化品位或消费能力的标签。
由于申遗后将会提升知名度,使得周遭环境整治加快,政府及旅游业者推出各种配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强,所以一般上这些景区在申遗成功前,就已是著名的旅游地,间接进一步推动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实现旅业永续发展
世界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下,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归类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兼具两者的复合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地的地区,必须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OUV),以便为后代子孙保护这些地区,避免因人为因素包括非经授权、不受监控、行政疏忽等造成的破坏。
截至2023年,全球公认的遗产地共有1157处,即900项文化遗产、218项自然遗产地和39项复合遗产。
虽然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相对的,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两者之间必须寻找平衡点。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对文化遗产全面的保护与完整,那么旅游发展才能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成长,同时利用旅游业所产生的收益,用作保护文化遗产用途,实现双赢局面。
改写东南亚人类发展史
早在1855年,艾弗烈华莱斯在砂拉越研究东南亚物种,探访尼亚岩洞,发现尼亚岩洞有潜力可以发掘史前人类文化遗迹,并于14年后与哈德伊夫里博学家和英国考古学家首次展开探察活动,直至二战后,砂拉越博物院院长汤姆哈里逊夫妇和考古团队于1958年首次在尼亚石洞展开考古活动,并先后发掘4万年的人头骸骨——尼亚人,通过出土的人头骸骨口里的一枚臼齿,以及冰河时期洞穴壁画,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正式改写了婆罗洲和东南亚人种的记录,也是成为东南亚地区其中一个最早发现人类遗址所在地。
尼亚国家公园成立于1974年,面积占地3139公顷,为期十年的考古活动,考古团队在遗址中挖掘出数百件年份介于1万年至1万5000年的古物,其中122件古物在1965年先后运往美国作为考古学者研究,这些古代人类骨骸在国外半世纪后,直到2020年3月才运返砂拉越。
当时的考古队在黑衣洞(又称壁画洞)发现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遗留下来的壁画、人类骸骨等,再次填补了尼亚人远古至新石器时代期间的历史。
2017年砂拉越博物馆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成立考古团队,在尼亚大洞前段商人交易洞进行挖掘,成功发现6万5000年历史的人类头壳骨及细石器,因此推断尼亚石洞人类活动遗址,早在6万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尼亚岩洞居住和活动,这个最新发现,划下了砂拉越人类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在过去60年,尼亚国家公园已有14个洞穴进行了广泛的考古挖掘,出土的脊椎动物骨骼碎片大约75万件,包括人类骨骸等。
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了尼亚洞穴动物群多样化,以及这些动物对婆罗洲岛及东南亚史前环境和社会的研究议程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丰富的考古价值及文化遗产开发条件,在遗产保护及促进旅游,受到垂注。
具文化自然遗产优势
尼亚国家公园申遗,正符合遗产资格所需的10项“突出普遍价值(OUV)当中的其中两项,即文化及自然遗产优势,当局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尼亚国家公园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而目前该项申请仍处于审核及批准阶段。
一旦成功,也意味着尼亚国家公园将成为东南亚国家第二个结合自然与文化的遗产地,也是国内第5个世界遗产地。
另外4个获得联合国承认的遗产地分布,在霹雳的玲珑谷地(文化遗产)、马六甲和槟城乔治市(文化遗产),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姆鲁国家公园、神山国家公园。
砂拉越森林企业机构发布了一段简短帖文——尼亚国家公园申遗跨进一大步所付出的努力感到振奋,并对尼亚国家公园复合文化及自然优势价值,列为世界遗产地是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