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才(上图):在决定候选人名单的过程中,不是会哭的孩子就有糖吃,它还涉及与友党或成员党的议席分配、选区安排,再加上党内派系、地方势力、领袖的个人偏好等因素。
候选人的钦点与甄选
- 陈亚才
- 2013年4月19日
提名日逼近,各政党公布候选人及其角逐的选区,有策略性的考量、党内派系的角力,也有取舍的挣扎。而有意参选,等待名单公布的“准候选人”,更是充满焦虑;“等待是一种伤”,榜上无名更是内伤。
目前国阵和民联推举候选人的机制相当类似,即由区会推荐给州联委会,或者直达中央,再由中央小组过滤,最后是由最高领袖拍板。国阵和民联主席是两大阵营最终名单的决定者。
在决定候选人名单的过程中,涉及与友党或成员党的议席分配、选区安排,再加上党内派系、地方势力、领袖的个人偏好等因素;有时谈判陷入胶着状态,甚至公开决裂,最终出动最高领袖去摆平。
比往届先公布名单
若不是“国王身边的人”,一般“准候选人”都有一份焦虑感。有的人虽然事前受到通知,但是委任状尚未到手,候选人和选区安排都不是定案。而候选人委任状往往要等到提名前一两天才到手;即便拿到委任状,也不排除最后一刻临阵换将。
与往届略为不同的是,这一回国阵和民联都在提名之前,陆续公布候选人名单。
那些事前听到风声,知道大势已去者,就尝试各种途径作最后的努力。有玩失踪变相抗议者,再出现时申诉“无家可归”,暗示党中央应该早一点确定其人的候选人资格;有的支持者不满其领袖被割爱,拉布条开新闻发布会传话,罗列多年来的成绩与表现,希望党中央改变初衷;也有的毛遂自荐,声称不论被派到何处,都愿意接受党的指示,衔命应战;有的甚至放狠话,恫言若没有受到提名,将全面推出助选工作。事后的发展不排除扯后腿、退党、退隐、跳槽、或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等动作。
是不是会哭的孩子就有糖吃呢?那倒不一定,还得看哭诉者的地方势力、竞选的胜算、外在的口碑、跟党领袖的关系等。国阵和民联的主席是各别最后的决策者,有时本身的党领袖也显得爱莫能助,转回头呼吁党员顾及大局,牺牲小我。
甄选的机制与民主
关于候选人的甄选过程,我想提出两点观察与大家交流,即甄选的机制与党内民主问题,以及候选人的栽培与“蹲点”深耕。
(1)候选人的甄选机制与党内民主问题:就目前各政党的候选人甄选机制而言,没有所谓的党内初选,区会推荐是唯一的参与方式,而生杀大权掌握在最高领袖。一旦党意和民意出现较大的落差时,例如委派名不见经传者取代服务口碑不错者、素质低服务差者继续得到提名,结果党内外都有反弹,出现未战先乱的局面。
掌握最后决定的权力,让最高领袖对候选人及选区的部署可以有策略性安排和调度的便利,同时让党内有更好的新陈代谢。然而,这项权力也让最高领袖借机排除异己、铲除党内竞争者,形成寡头政治。
(2)候选人的栽培与“蹲点”深耕:
一般政党候选人的栽培方式,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通过担任资深领袖、议员、部长的助理,从中学习;或者担任党工,直接投入党务。执政党还可以将一些有潜质的年轻人安插在国家机关磨练,通过这种方式熟悉政党政治运作的模式和技巧。一些政治工作者选择在特定的选区“蹲点”,长期耕耘,以便熟悉地方的议题、建立人脉关系、组织工作团队,期许在大选时得到提名,获得选民的委托,以议员的身份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道是“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候选人的委派如果不优先考虑长期在地的耕耘者,而是天兵天将,难免打击长期耕耘的努力,殊为可惜。
大选在即,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全国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从长远来看,党内民主的问题还是值得关注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