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无疑是新马华人移民史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抗日救亡华侨誌里相当苦难的一页。事实上「南侨机工」、「回乡服务团」及其中女性的参与,乃至于1940末至1950年代数以万计的华人人口,被殖民地政府以涉嫌共產活动驱逐出境的歷史,都可以放在同一个时代框架下来探討和分析。
新加坡第一座纪念「南侨机工」的雕塑竖立在晚晴园庭院揭幕
南侨机工之女性纪事
2013年4月4日
作者: 潘婉明
新加坡第一座纪念「南侨机工」的雕塑竖立在晚晴园庭院一隅,並于3月4日正式揭幕。雕塑说明简单介绍了「南侨机工」的背景:1939年,侨领陈嘉庚號召华侨青年支援中国抗战,赴滇缅公路担任驾驶员及技术维修员。文中也提及约有3200余名机工响应,但截至1942年,已有千余人在执勤时为祖国捐躯。
我本身没有钻研相关歷史,但处理到同时代的材料时,略有涉猎。侨居海外的「南侨机工」毅然投身救国的精神,確实很值得崇敬。但我认为,我们不能排除掉歷史中不那么崇高的部份,不能忽略掉女性的参与,当然也不能將女性参与仅仅视为「佳话」。
根据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1939年广州失守后,囤积在香港的物资、军火需改由仰光入滇,然而滇缅公路崎嶇难行,唯有熟练的司机才能胜任。相关单位来信请陈嘉庚协助在南洋召募司机及机工,陈嘉庚遂以「南侨总会」名誉徵求「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志愿回国服务,数月间竟徵集了3200余人,组成声势壮观的「南洋华侨机工队」。
召募当时没有指定性別,大概也没有预料有女性应徵。因此,当檳城福建女校教员陈侨珍和协和女校教员白雪娇报名加入时,获得报章广泛报导,盛讚她们「不作深闺梦里人」。檳城筹賑会妇女部当时还开了欢送茶会为常委陈侨珍送行,致词时陈侨珍表示自己力量薄弱,「只有努力去拼命,去帮助祖国,去取爭光荣的胜利。」
白雪娇瞒著父母以「施夏奎」之名报名,出发当天留书出走才被发现。次日,她的信被刊登在《光华日报》,信中她言辞慷慨,表示不愿「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而且「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
另一名是女扮男装的李月眉。她一路到了贵州,在红十字会担任司机。一次执勤时意外翻了车,送医抢救时才发现她的真实性別。此事经报章渲染,「巾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佳话迅速传开,但她伤癒出院后便脱下军装,改任护士了。战后李月眉跟缅甸华侨杨维銓结婚,隨夫回居地生活,养育7名儿女。1966年,李月眉举家重回祖国。
战后去向所知不多

吉隆坡华侨数十人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乘船回国参加抗日。
中国抗战时期,除「南侨机工」以外,也有不少华侨青年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3月,第一队「回乡服务团」在吉隆坡组成,因由侨领黄伯才和张郁才两人出资,故称「两才队」。出发前,霹雳州朱毛埠的18岁少女郑玉莲,由父母送保前来加入。
比较特別的是雪兰莪惠州同乡会的官文森所召募的「文森队」。这是一支7人女子救护队,年龄介于17至27岁。她们在1939年5月5日出发,行前发表〈慰问兵民书〉,称:「祖国生死存亡的时候,凡是中华儿女,不应偷生苟活,以逃避责任」,而「我们虽然是女子,虽力量微薄的女孩子,但在这全面抗战的时候,不敢留恋暂时所谓安全地带南洋而放弃国民责任!」
当时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报导这7位「巾幗英雄」,下標题:「为爭取祖国自由回国服务,她们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意志坚决,她们將以最大的勇敢参加击退敌人」。报纸甚至刊载7人的传略,她们的姓名因此留传下来:王春红、祝少珍、李逢娣、欧巾雄、叶清秀、贺玉兰以及古秀英。
根据《崢嶸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实录》(1988)一书,「文森队」经香港入广东惠州,「把南洋带回来的药品送给农民治病,帮助他们干农活和做家务,还办了民眾夜校,教他们读书识字、唱抗日救亡歌曲,向他们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约半年后,其中3人回马来亚,其余4人留下,先后加入中国共產党。
战后「南侨机工」和「回乡服务团」的数千名南洋子弟的去向,我们所知不多,其中有人回去南洋,一些人回家乡,另一些流落在外,而確切的牺牲人数也难以查究。《中华文史资料文库》(1996)的资料记载,他们散失在大江南北,有者发展顺遂,有者处境堪怜,也有不那么光采的。
「南侨机工」无疑是新马华人移民史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抗日救亡华侨誌里相当苦难的一页。事实上「南侨机工」、「回乡服务团」乃至于1940末至1950年代数以千万计的华人人口,被殖民地政府以涉嫌共產活动驱逐出境的歷史,都可以放在同一个时代框架下来探討和分析。因此,记录和纪念马来亚自抗战、抗日、反殖以降的歷史,必需持平看待史实的方方面面。
中国抗战时期,除「南侨机工」以外,也有不少华侨青年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1939年3月,第一队「回乡服务团」在吉隆坡组成,因由侨领黄伯才和张郁才两人出资,故称「两才队」。出发前,霹雳州朱毛埠的18岁少女郑玉莲,由父母送保前来加入。
比较特別的是雪兰莪惠州同乡会的官文森所召募的「文森队」。这是一支7人女子救护队,年龄介于17至27岁。她们在1939年5月5日出发,行前发表〈慰问兵民书〉,称:「祖国生死存亡的时候,凡是中华儿女,不应偷生苟活,以逃避责任」,而「我们虽然是女子,虽力量微薄的女孩子,但在这全面抗战的时候,不敢留恋暂时所谓安全地带南洋而放弃国民责任!」
当时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报导这7位「巾幗英雄」,下標题:「为爭取祖国自由回国服务,她们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意志坚决,她们將以最大的勇敢参加击退敌人」。报纸甚至刊载7人的传略,她们的姓名因此留传下来:王春红、祝少珍、李逢娣、欧巾雄、叶清秀、贺玉兰以及古秀英。
根据《崢嶸岁月──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实录》(1988)一书,「文森队」经香港入广东惠州,「把南洋带回来的药品送给农民治病,帮助他们干农活和做家务,还办了民眾夜校,教他们读书识字、唱抗日救亡歌曲,向他们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约半年后,其中3人回马来亚,其余4人留下,先后加入中国共產党。
战后「南侨机工」和「回乡服务团」的数千名南洋子弟的去向,我们所知不多,其中有人回去南洋,一些人回家乡,另一些流落在外,而確切的牺牲人数也难以查究。《中华文史资料文库》(1996)的资料记载,他们散失在大江南北,有者发展顺遂,有者处境堪怜,也有不那么光采的。
「南侨机工」无疑是新马华人移民史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抗日救亡华侨誌里相当苦难的一页。事实上「南侨机工」、「回乡服务团」乃至于1940末至1950年代数以千万计的华人人口,被殖民地政府以涉嫌共產活动驱逐出境的歷史,都可以放在同一个时代框架下来探討和分析。因此,记录和纪念马来亚自抗战、抗日、反殖以降的歷史,必需持平看待史实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