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归侨诗人陈子谷(上图)参加新四军后将自己分得的遗产20万元和从泰国华侨中募到的6万元献给部队,这笔钱按当时标准计算,可以解决新四军2个月的粮饷及当年的寒衣。为此,叶挺军长称赞他“富贵于我如浮云”。
海外华侨奔赴祖国抗战服务(组图)
1938年8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华侨黄富求发起组织“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回国服务。图为该工程队与“朝鲜义勇队”参加桂林“七七”开展纪念活动。
1938年秋,缅甸华侨组织救护队进行专门训练后,回到广东等地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图为缅甸华侨救护队成员。
“七七”事变后,菲律宾华侨商年成立抗战服务团,1938年秋回国服务。图为服务团在广西水口战地服务。
1937年12月,荷印华侨组织救护队回国到广东、湖南、河南等地从事战地救护工作。
新加坡华侨服务团抵达广州。
越南海访华侨青年自动救国团名单。
越南华侨战地服务团在西江前线服务。
1937年底,《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10余家侨报的15名记者联合组织“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于1938年回国到武汉等地进行战地采访。
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华侨女青年黄微,1938年在华北敌后八路军总部前留影。
华侨记者在鲁南台儿庄大战前采访间隙与外国记者合影。
吉隆坡华侨数十人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乘船回国参加抗日。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吉隆坡队回国前宣誓:“获得最后胜利,我们才肯再回吉隆坡。”
由著名剧作家田汉作词、人民音乐家聂耳谱曲的《告别南洋》这首歌,曾为许多华侨青年广为传唱并深深地激动过他们的心(此照拍自当年一位华侨机工的日记本)。据统计,战时回国参军参战的华侨仅粤籍侨胞即有4万。
华侨青年从沙鱼涌登陆,参加抗日游击队。
抗战时期在延安学习、工作过的归侨有600多人。图后为当时在延安新华社任职的菲律宾归侨王唯真、陈萍夫妇。
菲律宾归侨黄登保,经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陕公”、“抗大”学习,后参加八路军炮兵部队。曾任解放军第一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和全国侨联副主席。
战时从日本撤回国内从事抗日工作的中国留学生达数百人。在日本留学的马来亚华侨杨正,即于“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在延安做日本战俘工作。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日、泰、菲组副组长。
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组织的赴皖南慰问并参加新四军的全体人员途经上饶时,受到叶挺军长的欢迎和宴请。图为宴请后的答谢演奏。
投身于新四军的菲律宾归侨沈尔七(1914—1942),1939年5月17日给母亲写信说:“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图为他写给母亲的信。
泰国归侨诗人陈子谷参加新四军后将自己分得的遗产20万元和从泰国华侨中募到的6万元献给部队,这笔钱按当时标准计算,可以解决新四军2个月的粮饷及当年的寒衣。为此,叶挺军长称赞他“富贵于我如浮云”。
1938年春,回国参加新四军的部分华侨青年在皖南合影。
曾生(澳大利亚归侨)1938年10月受中共派遣到广东建立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图为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阮群英夫妇1939年春在坪山。
钟若潮(右)从泰国回国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任独立中队政委,在东莞县梅塘马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图为他与夫人王丽(泰国归侨)的生前合影。
林文虎,抗战爆发后从泰国回国参加东江纵队,成长为团级指挥员。1950年,他在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中英勇牺牲,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嘉奖,是新中国海军的第一名战斗英雄。
琼崖纵队领导人:冯白驹、黄康、吴克立(右,马来亚归侨)。
中国航空协会美洲分会以“航空救国”的口号来号召华裔青年学习飞行术。图为该会特刊封面。
美国归侨黄泮扬(左)1937年8月在江苏上空一举击落日机两架,被誉为“一箭双雕”的空军英雄。图为当时任中国空军第五驱逐大队长的黄泮扬与陈秉衡在兰州机场。
黄鸿缵曾就读于加拿大航空学校,1938年归国加入空军部队抗敌报国,任昆明航空第十七厂厂长。因成绩卓著,备受赞许,受委托赴美购置新型战机。在前往重庆述职途中,遭日军空袭,不幸殉职。
刘焕1937年从美国回国任空军第十九中队分队长,当年8月25日曾奉命驾机轰炸吴淞口日军旗舰。
抗战后期,美国陈纳德率领飞虎队来华助战,其中有不少华侨队员。图为画有虎鲨头的飞虎队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