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琴: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1950年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但我从小却把这首歌当作儿歌来听来唱,因为这是妈妈唱给我听的歌。
文:韵琴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1950年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但我从小却把这首歌当作儿歌来听来唱,因为这是妈妈唱给我听的歌。
虽然从小就听过,但从不知道这是一首来自中国的歌,也不知道这首歌的背后有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直到2015年的朝鲜之旅,妈妈再次唱起了这首歌,自己走过鸭禄江,感受更深刻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颂了1950年代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抗美援朝”。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遭受到美国的武力侵略,史称“朝鲜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直到1953年7月战争结束,中国共有240万名志愿军参与作战,伤亡约64万人。
至于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府(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为何派兵参战呢?据历史记载,抗美援朝的原因有三,即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丶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还有就是,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图:从高出望过去对面就是朝鲜。
鸭绿江是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的一条界江,在日本殖民时期,建了两座桥,一为被美军炸断的“鸭禄江断桥”,另一则是今时今日的“中朝友谊桥”。朝鲜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侵朝美军多次对大桥进行狂轰滥炸,1950年11月,第一桥被炸毁。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1993年开发为战争遗迹型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
在我的朝鲜之旅结束后,一行人从朝鲜的首都平壤坐火车经朝鲜第二大城市——新义洲,过“中朝友谊桥”抵达丹东,第二天的主要行程当然就是鸭禄江断桥,还有一个特别的景点,就连导游都是在大家的要求下,才在该处稍作停留,那就是抗美援美时期,为了躲避敌军耳目而在鸭禄江上游用木头搭起的浮桥,用以运送物资与军队。
图:浮桥遗迹有个雕塑和简介。
比起那现在被整修为旅游景点的断桥,这个浮桥遗址更让我有深刻的感受。站在岸边,看着遗留下来的残垣断木,可以想像到当年那些年轻的志愿军,一步一脚印地踏上这座浮桥,为了祖国誓死效忠的决心,有些人再也没有回来,这里也是他们的家人看他们背影最后一眼的地方,想着想着都让我热泪盈眶了。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走在鸭禄江断桥上,听着这首已经很少中国人(至少身为大连人的导游不会唱)会唱的歌,想着当年这些志愿军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跨过鸭禄江的,一位同团的伯伯解答了我的疑问,“那就是忠诚于祖国呀,当年要不是我年纪太小,我也去参战了……”
注:如有读者想更了解这首歌,可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1lYJi1GDzo看看。
图:鸭绿江断桥如今成为了旅游景点。
图:鸭绿江浮桥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