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附录 6
读《征山追月话昨天》有感
读《征山追月话昨天》有感
让我来简述一位小学六年级未念完的贫苦农民孩子的真实故事:
阿东 ——求进 ——怀武28年风雨路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风起云涌反殖反帝大潮中,未满12岁的阿东目睹了砂拉越第一个为争取砂拉越独立为目标的政党——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在加拿逸支部成立的经过,并帮忙热火朝天的年轻有志青年们活动时的慰劳,学习组会时的放哨。13岁就帮忙大哥派送诗巫的第一份公开宣扬三大民族团结Saati精神,争取砂拉越独立Merdeka!的报纸《民众报》,还有幸在1962年12月8日当天紧急派送号外《汶莱12.8武装起义》这个大新闻。1963年13岁就被吸收为北加里曼丹民族解放同盟,参加小组学习《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这说明在时代的感召下,阿东和当年的好些同志是自觉地走上了这条注定充满艰险漫长的为普天下穷苦人谋解放的道路。
1963年,在到处弥漫白色恐怖气氛的英殖民当局强行成立大马前夕,13岁的阿东勇敢地参加了在芭蕉树干插上标语放进拉让江漂流,参加了张贴反对强行成立大马的标语。在经历多次考验后,进一步被吸收为砂拉越先进青年会会员。
1967年出版的《来自北加里曼丹丛林中的战鼓声》,1968年初在拉让江上下游广为传读。连19年来从没有和父亲分离超过3天的,那时已病重在床的父亲的阿东也被深深吸引,终于在深明大义姐姐的同意下于1968年8月8日,19岁,毅然踏上了丛林“非法隐藏”参军了。在参军后,阿东——求进老友忠诚、勤奋、好学、勇于接受考验,在历经了一连串民运群众工作、除特保干、拥军爱民、及战斗活动,于1969年底担任OMT武工队宣委警卫员,1972年23岁任警卫队长兼政治辅导员。在警卫工作中,斗批改团结运动中,在反复反围剿战斗中、杀敌夺武中和战友们一起巧取左轮,再智取卡宾枪,为革命和武装斗争做了可贵贡献。
1973年12月,拉让江流域参与了「斯里阿曼」和平谈判,怀武(求进)在出多留少政策下,坚决留在部队充当火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1974年3月4日拉让保安区 Rascom开始了多年持续的围追堵截,战荣、坚持、红坚、学恩等同志壮烈牺牲了。在1977年-1984年“保存力量,等待时机”政策下,进行限制森林砍伐斗争,试建国内基地,选择性联系群众,重上边区建立森林基地,建立邦督粉基地,坚持下来的部队基本稳定下来。1976年8.22起义后任OMT武工队副支队长,时27岁。1979年2月2日在Oya河基地和青松同志结为连理,时30岁。
1980年怀武等六位同志再度向东北第四省地区挺进,在老队长三明的准确无误开路引导下,把队伍带到1973年东北长征至Kemena河而尚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并超额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和许多长屋的Apaiindai结下了永不磨灭的鱼水情1982年北共二局议决向东北挺进,1983年10月到边区Tekalan河洪楚庭基地,受命筹组东北突击队。1984年2月12日王连贵政委宣布:东北突击队正式成立,怀武任正队长,时年35岁。2月18日,8位英勇的突击队员,在战友们的热烈鼓励声中,满带著3年的战略任务,约定三年之后再会面,迈著矫健的步伐,向第四省、第五省等广大地区挺进。在完全独立活动的三年里,多次往返 Kemena、Tubau、Kakus地区,开展尼亚石山、实务地工作,并对美里市及郊区工作做初步侦查。突击队也在广大的丁渣河、峇贡河的长屋和木山营地活动,并进一步越过峇南河到马鲁帝、弄拉玛,甚至长驱到汶莱最长的河流Sg. Belait河上游进行宣传。三年时间里,8位智勇双全的突击队员,向广阔的东北挺进,活跃在逾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包括汶莱部分地区)地形、民情、敌情三不熟的土地上,先后突破至少八次大规模“围剿”。无畏的突击队员们千里行军,征山追月,攀高峰越峡谷,过沼泽泅渡河,以大森林为粮仓,以大迂回加突击,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如鱼得水,终于在1987年3月在达斗的Kakus河上游预定点会合,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1963年第三省国内军训1968年参军的老战士,老尖兵的我,为怀武等八勇士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三年完胜归来点赞!
1987年5月突击队兵分两路,民族区华区南北并进,会师马鲁帝,进Tutor河,收本南新兵,访林梦河,会布鲁诺曼舍,直到1989年12月2日听到马共电台广播马共已和马泰一起签了和平协议,才提早打道回师,开启了一系列的内部讨论和安排。怀武全程参与了对政府当局协商的漫长十个月谈判过程(从张延居1989年12月15日收到林应良信件,1990年1月5日洪楚庭收到之后,直到10月17日下午在古晋Bangunan Putrajaya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第二分局,北加里曼丹人民军总部与马来西亚政府及皇家马来西亚武装部队和第二军区司令、皇家警察总监正式签署和平协议,黄纪作和泰益玛目为主要见证人)。怀武有幸参与了双方的和解工作,亲历和目睹著我军长达26年的武装斗争最后顺利落幕,52位可敬的北加里曼丹游击队员们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回返家园,从此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此时怀武41岁。
上面就是《征山追月话昨天》的梗要点,从中,我深感: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全世界风起云涌反帝反殖浪潮,一个有志气的自觉献身其中的人,在伯乐识马情况下,只要他虚心吸收学习许多前人的经验,尊重并善于团结动员身边同志们,勇于带头行动,就会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会掌握党、军的战略战术方针,在巨大的艰难困苦中,为我军开启新的天地。阿东—求进—怀武,就是这样地一路走来。
每个人,都有他身处的时代背景,都有他自己的那一个机缘,历史的巨轮掀起波涛之时,自觉者内心在感觉,我应该在这前进的号角声中跟上队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如此,今天的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在议会宪政、政党政治工作中,亦然也。虚心好学的自觉者在任何的时代里都会有适合他/她的为人类最壮丽明天而奉献的机缘,和可发挥开创的新天地!
祝愿新的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谨此与各位读者共享。
罗丁敬礼
于2017年5月6日
编后话2017年5月25日
—俞诗东
几经努力,「征山追月话昨天」,终于付梓出版。高兴之余,要特别感谢以下老友。
感谢娇芳始终对我的支持与协助。反复、多次为初件审稿、修词。“借用”脑袋追忆故事的发生。
感谢刘素燕在繁忙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帮忙打印大部分稿件,并不厌其烦的,认真地编辑成书。
感谢女儿俞虹帮忙打印最前面两章的稿件,感谢“三位参谋”选定书名。
感谢卢友爱“回忆1990年和平谈判”一书,为我提供有关谈判期间详尽资料。以及对我的鼓励。
感谢刘仁祥“惠借”书稿,「突出重围」一篇,为拙作增添光彩。
我深深体会,虽然只是一部不成文的回忆录,只是讲述曾经风雨的故事,也不能脱离群体的帮助和鼓励。回忆录中引用了多篇娇芳的作品,没有这些篇章的引述,我的回忆录就不够全面。承蒙娇芳不计“版权”,慷慨支援。在此,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前,也曾鼓励娇芳一起写回忆录,各自或者一起出版,可惜她的作品还处“待产”阶段。这算是一件憾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填补这一缺憾。
最后,要感谢友谊丛书诸位编委,协助审稿,并接纳这部拙作为友谊从书第十八册。
感谢卢友爱、王连贵、洪楚廷为拙作写序。感谢余清禄热情洋溢的读后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