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巫对岸的光民學校(上圖)于本月三、四日庆祝中学建校60、小学建校80周年纪念,同时也庆祝校友会成立35周年纪念,三喜临門。
祝贺光中三喜临门
在诗巫对岸的光民学校于本月三、四日庆祝中学建校60、小学建校80周年纪念,同时也庆祝校友会成立35周年纪念。三喜临们是光民人极大喜事,在现 任董教生及校友会同仁努力之下,进行为期两天的隆重盛大庆祝活动。热心华教的在职的董教生与校友也借此良机为母校筹募千万元教育基金,在光中董事长拿督张 泰卿领导下,获得到诗巫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于庆典当晚即募得逾五百万元的教育基金。成绩令人鼓舞。张董事长个人捐出150万,署理董事长孙忠成也不落人后 捐出70万。校友会捐出100多万,华教知名校友池志平兄弟一共捐出三十多万,还有捐出10万元的校友、董事与热心人士有拿督斯里黄顺舸部长、天猛公刘利 民、拿督黄希多、赖子清。董事、校友、诗巫民众、外坡友人的热烈响应,大家热爱华教,出钱出力,令人感动。庆祝会晚上与笔者同桌的一位移居他乡的校友,在 晚间即席募捐的时候拿出一大把现钞交给逐桌募款的人员,看在眼里的人眼睛为之一亮!太感人了。
詩巫光民獨中與巴生光華獨中交換合作協議書
光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经过十年的成长茁壮在六十年代初具规模,每届会考成绩亮丽,为光中赢得不少名声。可惜就在这时候教育部提出中学教育改革 方案,俗称教育白皮书。接受政府津贴的中学教学媒介语一律改为英语,否则学校办学经费得由学校当局自我筹募。当时身为董事部的同仁面临难以抉择时刻,不知 如何是好!幸亏有一批热心华教的董事毅然决然负起筹募经费的重责,使华文中学得以继续传承。
独中初创期面临许多问题,除经费之外,最头疼的是学生的来源,不是所有华小毕业生都选择独中,因为当时独中生的出路前途渺茫,除了少数父母敢冒险 外,大多数小学毕业生都选读政府中学。这也难怪他们,谁愿意把自己孩子的前途当赌注。另外独中师资来源也是问题因为办学经费非常有限,独中师资的待遇与政 府中学不能匹比。在这样先天不足,后天没有支援的条件下,经营独中是何等的辛苦,大家是不难想象的。然而大马所有独中都是在样的条件下,经过风吹雨打,走 过崎岖的道路到今天,光中也不例外。其实光中更辛苦﹐因为当年交通不便,与诗巫市区又隔一条河,对市区内的师生尤其更加不利。
學校提供的學生宿舍
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可以说独中奋斗期,因为在这段期间,有种种不利独中前进的因素,比方说政府不鼓励,文凭不被承认,学习华文的大环境非常不好。 所有东南亚国家关闭华校,印尼甚至禁止讲华语,不准华文书报刊进口。都因反共政策而联累了华文、华语的使用与发展。还好大马有许多华教斗士挺身而出为华教 献身,使华教能度过难关,由崎岖不平走到今天比较平坦的大道。
从八十年代到今天二十一世纪,学习华文华语大环境已经有了大的改变,大马政府对华语政策也日渐宽松,独中生的出路几乎条条大路通罗马。大马的周围各 国政府开禁华文政策,允许华社开办华校学习华语。世界其他国家亦兴起学习汉语热,国际大环境的改变,除影响政府决策人,也影响学生家长的选择,所以今年西 马的独中新生爆满。这些改变最大的动力来自中国,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市场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民收入大大提升,也制造上数百万户身价百万以 上的富豪,国家势力由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贸易国。由于中国市场开放与爆发,各国竞相与中国往来以便分享中国的市场。于是华语人才地位大大的提 高,身价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随而来的是中国的大学学位也得到承认,一切皆因水涨船高。虽然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独中的发展,然而办学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 事。今后独中前进与发展除了华社自力更生外,还没有其他靠山。所以光中董教生、校友会发起千万元教育基金,以一劳永逸的办法解决经费来源。
學生在接受統考
身为光民人也借此母校三喜临门的当儿写下一些感想,以便向历届董教生致敬﹐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坚持、奉献与传承,不会有今天的光民。也祝愿光民人前途更加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