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好人好事:
海口区传来的赞歌、
向罗丁的积极艰苦的工作作风学习、
部队的“神行太保”
海 口 区 传 来 的 赞 歌
- 记反“围剿”斗争的一些先进事迹 -
按语:1970年2月24日当局在第省海口区发动了“巨网行动”。这里刊载了当年的反“围剿”斗争的小故事。
(一)不顾疲劳、不怕危险的三位同志
杨国强、周明和刘勇明三位同志,他们是在三月间第一批突围的那小队的队员。当他们突围时,没有响导,地理情况不熟悉,粮食不足,他们经过不熟悉的沼泽森林突围,他们和其他同志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地行进,终于突围成功。
接着,他们接到他们的小队长的命令,要他们执行倒回出发地点去联系的任务,他们不顾疲劳,不把困难和危险放在心上,毅然地接受任务,并坚决去完成。在沼泽森林里跋涉前进,在遥远的征途上,其中的两位和其他同志往返达六次之多,很好地完成联系与充当响导的任务。
(二)克服困难,胜利突围
为了使学习班的同志能安全转移,部队派出一部分战斗员和学习班同志在一起。因为学习班人多,故分成几个部分,这里讲的是其中一个部分。
刘佑菊同志和小留同志是其中的二位战斗员。
他们在森林中的营地被敌方士兵发现后,便把这个营地当作一项军事目标,当政府兵以低姿态运动将近他们的营地时,当时恰好轮到学习班的同志站岗,站岗者并未发觉这个情况,当时小留同志发觉树枝摇动,根据经验判断是政府兵爬行引起的,大家便作好准备。敌方首先开火了,但我方没有人被击中,我方战斗组和学习班同志即迅速转移,刘佑菊和小留同志掩护同志们转移便留在后头,因为他们不熟悉当地地形,因而他们便与其所属的队伍失去了联系。
这两位同志都不是当地人,人地两生在掩护学习班同志转移时,来不及拿他们的背包,驳火后,情况已不允许他们去拿背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手中的武器,已是一无所有了,没有粮食,没有衣物,更困难的是没有认识的群众,对于这两位同志来说,无疑的困难是严重的。他们多年的边区生活,使他们产生这样的信念,一定能够恢复与队伍的联系,一定能够找到领导。从此,他们便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他们周旋在政府兵占领着的农村,设法去找寻那些陌生的群众,然而许多群众都被捕了,这又是新的困难。在边区艰苦的环境里,使他们学会了怎样求生存,怎样坚持战斗。
有一天,他们接近了政府兵占领了的群众的屋子,他们发现敌方恰巧不在,便一个负责警戒,一个拿着布袋,把敌方的面包、果子酱及罐头食品等装够一袋,有足够重量了他们才离去。这些粮食,他们省省地吃,维持了好久。当他们在群众的帮助下,与另一单位的同志取得了联系时,还留有礼物与其他同志共享呢!
(三)勇敢机智的战斗员黄锦隆
在另外一批地方同志及学习班同志那里,我部队也同样派出了战斗员以协助他们,其中之一是黄锦隆同志。
有一天,当他们在椰林中休息的时候,有二个地方同志出外了解情况,被敌方跟踪,他们的营地暴露了,接着,敌方便前来搜索。当时学习班的同志站岗,发现了两个政府兵,而误认为是群众,结果被敌方先开枪,其中一位同志手受伤。敌方疯狂扫射,黄锦隆同志便镇定机智地,利用椰树头作掩护进行反击。第一枪把前头那个干倒,敌方停止前进。在后边的同志乘着敌方停止前进时,安全后撤。敌方虽不敢再前进,但在距离黄锦隆同志不远的前面,用吹口哨为信号,保持他们之间的联系。当黄锦隆同志听到一个士兵吹口哨二下,另一个在另一端应三下口哨时。当时要射击,因椰园的草很密,蹲着看不见目标,便急中生智,也用他们的信号吹二下口哨,这个兵误认为是他的同伴,便露出头来张望,黄锦隆同志对准他的脸孔放了一枪,敌方应声倒地。再吹口哨时,可惜再也没有人敢回应信号了。敌方知难不敢再前进,双方坚持了一个多钟头之后,敌方可能等待其援兵,我方的黄锦隆同志带领和他在一起的其他队员,也安全进入森林。
(四)不怕困难,坚持斗争的三位同志
有一个小队在从海口区突围后,在二十六哩,因一时无法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后来暴露被敌方突然袭击结果,黄春梅与邱志锋两位女同志其他同志失散,其中邱志锋同志的腿部受了数处枪伤,无法行走。他们在人地两不熟,在无粮又受伤的情况下,十多天无米粮进口,只找些可食的东西充饥,几经周折,终于与队伍取得了联系。
在同一次驳火中,一个年纪很轻的廖永革同志才十七岁,当他与其他同志失去联系时,只剩下他一个人,也是人地两不熟,他一边侦察,一边了解。对陌生的年青人,他怀有戒心,他设法接近年老的农民,终于他得到了帮助。虽然他没有透露他的身份,但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给了他衣服和钱,他终于一站过一站,重新归队了。
(五)二十六个人一顿两牛奶罐的米
有一个小队的同志,面对敌方的搜索,在突围之前,在健康情况不好的情况下,粮食短缺,天吃两顿,二十六个人一顿只吃两牛奶罐的米煮成的米汤,有时只吃几块生椰,即使大炮在轰击,既使直升机低飞“招降”,既使投下了大量的“安全通行证”,但对於他们来说,敌方的努力却是徒劳的。
(六)可敬的一位农民
在海口区有一位贫苦的农民,当他知道自己的武装队伍时,他是多么激动呀!他想尽一切办法支援我们的队伍,钱他是无法多出的,但他尽他的能力多为同志做事,在二十四小时戒严的情况下,他设法去农村的店区买粮食,了解情况,甚至他跑到民族甘榜去了解情况,以方便我们处理问题。
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一个农会会员。有次,他家仅剩下一点米,有几个地方学习班的同志经过他的家,还没有吃,他把他不多的米煮饭给他们吃,并煮给他们带在路上吃,剩下的米已不够煮饭了。他把仅有的一点米煮粥和家人用晚餐,明天再想办法。
地方工作同志委托他代买粮食支援部队,不管怎样危险,他毫不推辞,在他准备好粮食给部队的时候,刚好敌方到他家周围搜索,他终于被捕了。
以上所介绍的虽是几个小故事,但却可以从这些不同的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中,窥视反“围剿”斗争的缩影。
-一九七二年-
向罗丁的积极艰苦的工作作风学习
-红心-
低潮以来,一部分同志因为革命的遭受挫折、武装斗争遇到的较大的困难而感到消极,因而工作干劲削弱。罗丁同志也意识到前进中的困难,革命的挫折使他感到痛心,但他不灰心,不消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
罗丁同志积极、艰苦的工作作风较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做好所属范围内的群众工作。由于长期来在群众中广泛深人的活动,使他熟悉群众,了解群众的苦难,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培养了对群众较深厚的感情。他曾说:“有的群众就如是我的亲人……。由于有这种感情,再加在工作中他善于学习社会,使他有了多方面的突出的表现。
(1)对群众的态度热情诚恳,接近而不受约束的和群众相处,除了向群众宣传许多道理外,他能虚心的提出问题来和群众讨论协商,比较能够避免生硬的单方面的向群众作宣传。再来,宣传艺术上他由于熟悉群众生活,也较能举出群众生活中的例子来教育群众。由于他较深人群众,较能摸到群众的心,因此较能有效宣传教育和解决说服群众中提出的难题。在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他都能相处融洽。
(2)善于调动、使用和要求群众。我们从事的事业要群众办的确实太多了,许多事如果没有群众帮,难于办到,甚至寸步难移。作为一个群众工作者的罗丁同志较能理解这点,在工作中,他重视对各种类型群众的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灵活调动各种各样的群众做各种不同的工作,使各种各样的群众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能为部队办事。
(3)重视提高群众中的骨干分子,只要有可能,他会特别抽出时间来专门和他们学习交谈,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坚定他们的立场,部分群众在种种压力下表现还是好的。
(二)顾全大局,眼光长运。罗丁同志除了群众工作外,还经常附带其他工作任务。不论搞群众工作也好,执行其他任务也好,在策划和工作中他能顾全大局,而且比较照顾长远利益。比如在执行部队的XXXX任务,而且还要进行群众工作时,到底这两者工作的矛盾应该怎么处理呢?由于他的顾全大局,在和同志们的妥善协商下,适当安排,终于把这两者任务顺利的完成。他的全局和长远观念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论领导上有没有交代,只要他懂得部队当时在某些问题上有困难,有需要,他都主动去找我们。有一次,当部队处在较困难的时后,也为了支援XX单位的反“围剿”斗争,在和同志们讨论之后,他竟不管长途行军的劳累,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到X地去找门路。又比如部队需要XX,他除了花费许多精力,到群众中做许多调查外,还冒着一定风险到X地侦察,他也重视在工作范围内外,在能力可及内,扩大我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主动要求承担重担。例如有的工作,事先原本不一定是由他来承担的,但在他较为主动积极的建议和摆出其有利条件的情况下而承担的,他的优点在於有时领导还没提出要求前能主动积极的提出。
(3)执行各项工作中,他是较有办法的,少出事故。他很重视善于掌握各个地区的民情、地形,几乎每到一地,接触到群众,他都能详细的、巧妙的了解掌握各个地区的民情、地形,而且每到-处落脚,他能不怕麻烦的了解和跑地形。
(4)工作较有策略性。每一次出去工作,如果时间不是太紧迫,他必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思考策略问题。因此工作之前,他对所要进行的工作已有办法,工作起来,就能不紊乱而有秩序,较顺利的实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他身上都随时带着一本工作策略小簿子,封面上还写了“要认真搞好工作”等字眼来鞭策自己。
(5)他积极的向上面提各种建议。由于他熟悉群众,熟悉情况,因此,在工作上,他是比较能向上面积极的提出各种建议。
(6)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可佳,罗丁同志在工作中的艰苦奋斗精神长期来都使同志们佩服,低潮以来,他还是照样艰苦的奔跑。
有一次,当我们工作整半个月又要长途负重回去后,休息两三天功夫他又和一些同志去搞工作两天,随之又运粮,而且透夜运两次,回来后也只有一两天,遇有情况,他又随着大队长途行军,找点搞粮,安置好又奔赴X点继续X点的其他工作了。
这种不辞劳苦、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对他来说已不是鲜少了的,在他的工作地区活动,经常要连夜的跑,有时晚上就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坐着让风吹雨打热过夜晚,但这些艰苦的生活对他来说是顶得了,而且顶得无怨。
(7)做为一个干部的他承担了大大小小的工作任务,对各种任务他都较能从工作意义上去领会。如XX项任务,本来在一些人眼中看来是不大中意的事,也是小事,但罗丁却能认真负责的担负起来。还有和队伍一起行军,许多时后是由他带路开路,而且也要负重。总之,只要是必要的任务,许多工作他都乐意承担。
(8)除了在外部工作上的能如此积极艰苦的坚持工作外,在点内他对各种事务工作也不落人后。不因在外奔波久了,在点内就休息。工作忙时他既使很疲倦,还是坚持做,天暗了还在做。
罗丁同志在工作中的优点是显凸的,他的好表现可说是数年如一日。难就难在这一点啊!
-一九八三年-
注:当年的罗丁同志就是余清禄朋友。
部队的“神行太保’
-江宏-
《林海雪原》里有个出色的交通员一长腿得达。《水浒传》有个神行太保一宗。我们前部队里面也有个出色的交通员兼神行太保-5号(毅坚)。
长期的游击斗争和在森林里活动,锻炼与提高了同志们的跑山能力与生活能力。毅坚是表现突出的一个。
他的特点,就是走得快。
1979年3月的一次去国内联络的途中,联络交通组,打到了山人和山猪。他们既想到营地的同志能吃到肉,本身又要轻装前进,於是决定派陈同志(毅坚)即刻赶回营地通知他们出来扛。陈同志二话没说,就撩起两腿飞快地翻山越岭,跨涧过河,全程平时要走一天的路,他一口气只走了一个多钟头!回到营地,同志们看到他双脚都是山蛭吸吮后流出的鲜血,还有几条食得半饱仍盘附在脚上的山蛭。
1980年1月江盛财(发扬)因枪支走火打到膝盖,陈同志又再紧急地被派回去叫张淑瑛(秀琴医生)来抢救。他为了抢救同志的殷切心情,不顾自己的疲倦,发扬不休息的连续战斗的作风,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22小时的记录,比平时空身也要跑8小时,快了5小时!一到营地,他又立即马不停蹄地带张医生赴往负伤同志处。过后他又不停歇地执行新的任务一负重去联络了。
毅坚不仅走得快,而且位置找得准。
1977年9·19会议之后,重建边区基地的突击队成立了。陈同志跟同志们第一批进边区。由于半途征远(张锦兴)病倒,立武与毅坚留下照顾他。刘小雄支队长带着其他同志先进去,临走之前有交代,需要的话可以进去里面粮点联络。刘队长只在地图上点了点,介绍一些地形特征,其实陈同志未到过此地。讵料,他们三个在半途休息时,遇到Muijok民防队的搜索、袭击,驳火时,陈同志悄悄地从侧面爬上高点从背后打击来犯之敌,陈同志使敌人二面受敌(征远在原地射击)民防队躲在树后不敢动弹。他打了一发又一发,不知不觉打了十发(他只有16发子弹)。他撤退时,没跟另二位联络上。他考虑后决心前进,追赶已走了三天的刘支队长他们。他没吃没睡的在后面拼命直追。跑了一天,天暗了他把捡来的几粒螺与采来的小小“尖必叻”烤了充饥。没有雨布,砍了斗笠叶铺盖了睡。第二天上午,他准确地寻找到粮点,恰巧在附近找到志明,他病躺在吊床上。且看,别人走四天,他仅用一天就赶上,而且准确无误地找到指定的地点!这真是一等的跑山能手!
还有一次,藏XX的一个同志离队了,领导上说必须把XX挖走,任务又交给了他。他们只在地图上跟他讲XX藏的具体地点、和周围的特征。他带人当乐Api一起去。可是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再去。周围还有敌情,他一边严阵以待,一边仔细侦察,全复琢磨,终于找到地点,而且挖到XX。
还值得一提,旱季Katibas河水浅,有的地方可以涉水而过。但全副武装,踩着肚脐以上的河水,脚底踏得不稳,就会被湍急的流水冲跑。普通人不易过,只有边区一些老战士才能有这个本事。陈同志后来居上,却可以跟老战士比个高低。
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行军,联络同志已经下巴尖肋骨露,十分疲倦了,特别是毅坚同志还是抱病回来。在这时刻他们是多么需要好好休息一番啊。可是联络时间不能拖,赶上联络时间意义大,经过几天的休息,体力还没恢复的同志又要出发。
在这紧迫的时间里,要几个同志一起在联络的时间赶到目的地是不可能的。为了按时联络,毅坚同志提议和林政本(敢斗同志)一起先赶。于是一场“千里马”的急行军开始了。
这样的行军,每天从七点多跑到傍晚四、五点,每次间歇休息又不超过五分钟,当人们收工回家休息吃饭时,他们还在忙着煮饭。如此紧张的行军有谁不感疲倦、不觉苦呢?可是为了赶上时间完成任务,他们都乐于承担这种牺牲。起初他们穿着鞋赶,但鞋太小,经不起不断的磨擦脚脱皮了,后来只好光着脚跑。经过他们的奋斗,不仅没误了时间,而且还提前到达,比常规快了三分之二,创造了新记录1
我问陈同志为何你会有这个优点?他说,他有练气功,比较不会那么疲倦。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不顾己的精神与坚毅不拔的意志力,而且要有善于虚心学习与敢于实践的精神。
-一九八五年-
人老志不老的红军
-黄牛-
红军是上了年纪的一位同志,1973年“和平谈判”转折之后,留下来年纪最大的一位,有些部队成员都亲切地唤他为“公公”。
红军原名是杨省智,是诗巫船溪米禄人,1970年他参军时是39岁,坚持到1990年的和谈已是59岁了。
红军人虽老但志不老,可谓老当益壮,20年来一贯保持革命的青春活力。他有些优点是突出的,是一位值得尊敬与令人钦佩的老同志。
以集体利益为重,小家庭服从大家庭
红军参军时已有四个儿子,他并不是不爱妻儿,不爱他的小家庭,但他更爱集体的大家庭。他深明大义,也懂得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怎样正确处理。就是因为他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可贵精神,他才能毅然的跨出自家的门槛,坚决地走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来。
离家20年没有条件跟爱人见面也无怨言,他也没有主动要求见家人。他没有要求并不等于不想念家人,没有见爱人并不等于他没有生理上的需要。恰恰相反,他有这些方面的负担与斗争,但他能展开思想上的积极斗争。头脑里思想上的交锋结果、往往是理智、豁达、积极、进取的占上风,所以他始终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战斗。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持之以恒,刻苦的学习。平时尽管睡魔不断干神,扰他,他却能坚决展开斗争,坚持学习,晚上有时坚持到凌晨1、2点才休息。出外工作,连续几天行军已经很累了,其他同志通常收拾好东西或学习一阵子后就休息了。但他往往坚持到较迟,一般上都是最迟才休息的。
不管是出外工作或是在住点内,不论是在华区还是在民族区、边区,无论是干什么工作,他总是吃苦在前,乐在其中。虽然他年纪大,但背重不一定输给年青同志,他经常背上七、八十斤重,不管工作多累,他从来不说一句苦。
吃、穿和用方面他从不计较,能吃能穿能用的就可以,不伸手要什么,更不会要求什么照顾。
他警惕性高,也体现其艰苦的方面。为了安全,他不怕苦宁可走弯路、走远路,坚持站岗。晚上岗往往是他先起来,既使是下雨也是冒着雨吊着吊带,持着枪站好。
在边区小组活动时,要解决吃菜问题,就得学会钓鱼。红军善于学习,很快掌握了钓鱼的技术。有时一个晚上可钓上7、8条大鱼,约有几十斤重,有时会出现心想不到的危险,他却置之度外,夜间没有电筒,就用“打马土”照明,有时只身独钓到半夜才收钓。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家都有口皆碑的。
关心同志与领导
红军为人友善,以诚待人,跟大家关系搞得很好。不论在那里他都积极的工作,“大事”做不“小事”就多做一些,让其他同志多学习、多休来,息。在背粮负重方面,他会抢着重的东西背,主动关心体弱的同志。有一次同志们赶任务回来,的确很疲倦了,他却积极主动地把两个青年同志背的东西一个人背了回来。
他也关心领导同志,除了安全之外,也关心身体健康。有一次领导同志被毒虫咬伤,而身边没有卫生员,红军主动关心,给予配药。深夜他难以人眠,了解没有问题才放心去睡。虽然这行动在有的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我看来却体现了他的同志爱。
红军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忠诚态度,积极行为,高尚品德,是令人赞赏的。
老红军(杨省智)留影於东北突击队